当前位置:首页>电力
全球电力市场凸显五大趋势
2020-02-20 12:55  · 来源: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  · 作者:杨晓冉  · 责编:刘澄谚

   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 | 可再生能源世界网(Renewable Energy World)日前发布的《重塑当今全球电力市场的五大趋势》(以下简称《五大趋势》)指出,过去十年,技术进步、结构性市场变化、监管干预和政治影响促成了全球电力市场资本整合、市场规则不断变化。目前,电力市场重塑正凸显出五大趋势:可再生能源市场实时化、电力市场更依赖算法交易和程序化交易、电力市场持续自由化、电力市场消费者不断增加且更复杂、电池储能不断进步。

  可再生能源加快实时交易

  根据国际能源署2019年发布的报告,可再生能源将在2019年至2024年以50%的速度增长。对此,《五大趋势》指出,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强,将使电力市场更接近实时日内交易市场,并增加跨境交易。同时,间歇性意味着电网需要解决能源短缺以维持电网频率,因此可再生能源将持续面临投资挑战。而为了保持稳定,电网会对燃气轮机等增量资源进行定价,由此引发市场盘中价格波动加剧。

  《五大趋势》还认为,算法交易和程序化交易将影响快速变化的电力市场。随着电力市场越来越接近实时,交易员在处理大量增加的数据点和信息时将面临新挑战。

  对于可再生能源市场实时化以及采用算法交易和程序化交易,有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比仍然较低,目前这两个趋势尚不明显。该专家表示,若未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将对电网产生较大影响。届时,实时化以及算法交易等手段,就能解决电网成本问题,从而快速高效地配置资源。

  市场复杂性增加

  《五大趋势》指出,美国是开放电力市场的全球标准,其他国家及地区在不同程度效仿美国。自1996年起,欧盟推行了建立统一电力市场的政策,目前的能源联盟计划要求所有欧盟输电系统运营商,2025年之前至少将75%的输电能力用于竞价交易区。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启动电力市场自由化,鼓励电力公司投资海上风电场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泰国也走上电力市场自由化之路,最终目标皆为刺激新能源投资。

  同时,电力消费者的身份也发生转变。《五大趋势》指出,传统消费者目前成为生产者,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

  以分布式能源为例,无论小型住宅屋顶,还是大型用电设施,所有微电网目前都面临消耗与生产不匹配的问题。《五大趋势》分析称,即使有了电池,微型电网仍然依赖于与电网的失效保护连接,以确保持续供电。当产生的电量大于消耗电量时,多余电量就会通过计量网送回电网,将消费者变成电力生产者,这就形成了一种“互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局面。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以上两点趋势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市场的现状,对我国电力市场的建设和重塑具有参考意义。

  电池储能尚不成熟

  对于电池储能,《五大趋势》指出,目前各类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电池储存的成本和效率。随着电池储存成本直线下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随之增长。该文还认为,现今很多电力运营商已经具备将兆瓦级电池装置与可再生电网相结合的能力。美国能源信息署估计,到2050年,电网规模的电池总装机容量可能达到400亿瓦,且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对此,有业内人士成称,国外是在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实现了系统经济运行后,再进行能源结构清洁化,而我国是二者同时进行的。“双轨制模式下,过早考虑储能等技术,可能带来巨大成本。市场优化产生的红利抵消不了规划造成的成本。”

  “其实,100%的可再生能源消纳并不一定有利于电力系统。我国无法承受高昂的电价,仍应以初级产品为主。”该业内人士表示,“若储能技术经济性提升,可大规模普及,那么孤网的方式会越来越多。实际上储能带来的最后挑战,并非来自于其如何配合电力市场,而是它反而会造成用电方式的根本性改革。”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