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寺大街拔电线杆现场 苏南摄
7月6日深夜,在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架空线入地工程现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吊装操作。当晚,南礼士路、黄寺大街、幸福大街、南横西街、白广路等18个施工现场同时火热作业。目前,2018年首都核心区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第一阶段23项工程基本完成送电投产,第二阶段57项工程即将全面启动。
自今年3月底以来,国网北京电力启动对核心区(东、西城区)范围内80条道路两侧的电力架空线路进行入地改造,工作量达到2017年的1.7倍。工程提前4个月进场开工,目前第二阶段57项工程前期手续办理接近尾声,即将全面启动架空线入地工程“大会战”。
北京电力施工分公司副经理张磊告诉记者:“刚刚拔出的是第17根电线杆,再施工两三天,黄寺大街的54根电线杆将全部拔除。”
据悉,第二阶段工程任务占2018年总工作量的65%,是2017年完成总量的1.2倍,任务依然艰巨。北京市电力公司上下将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大力弘扬攻坚精神,克服高温、雨季和重要活动频繁等不利因素,坚持最大投入,坚持高标准管理,坚持安全优质实施,为供暖季前全面竣工投产,11月份开始撤线拔杆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项新技术首应用 夜间施工不扰民
在2018年首都核心区架空线路入地改造工作中,国网北京电力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因素、关注百姓生活需求,从环保施工、降低扰民、保障出行、安全管控等方面入手,首次创新使用永磁起重器吊装钢板、试点应用预制式设备基础和井室、专用标准化装配式围挡、三维设计等新工艺、新理念,有效推进工程有序实施。
针对架空线工程多位于人口稠密区且夜间施工的特点,采用永磁起重器吊装技术起吊道路施工用钢板。“永磁起重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吸持力强,安全系数高等特点,可单手操作,安全方便。提升了架空线入地工程施工作业水平,规范了钢板装卸和铺设行为,解决了传统方式下钢板吊装和铺设过程中噪音大、就位困难等问题,有效防止和杜绝了夜间施工造成的扰民现象。”首都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办公室郭夯向记者介绍。
南礼士路施工现场 苏南摄
2018年首都核心区电力架空线入地首次应用了三维设计新理念。通过测绘数据自动还原工程场景原貌、自动生成施工纵断面图,辅助优化电缆路径,施工人员可清晰看到燃气、热力、通信、电力等准确位置,同时具备规范化、智能化的交跨检查功能,辅助指导施工作业。“通过规范化设计成果,有效降低市政管线外力破坏事故概率,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北京电力专业设计部刘影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在条件允许的地段,试点应用预制式设备基础和井室。常规施工过程是在开挖的基坑内,采用绑筋支模、现场浇筑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工序复杂,养护周期一般在7到10天,工艺控制难度大。而预制式基础可先期在厂家直接加工成品,场地开阔、工艺控制执行统一标准,现场包括基坑开挖、预制式基础吊装、回填土,仅需3天内即可完成,大大缩短现场施工周期。
家住黄寺大街4号院的张瑞莲大妈感慨:“架空线入地工程施工了近2个月,我们晚上睡觉基本听不到什么噪音。第二天早上这儿又恢复原貌,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为这样的施工点赞。”
防尘降噪减污染 加强管控保安全
除此以外,记者在南礼士路看到,施工现场还采用了静音发电机、高压雾炮、密目网苫盖、新版标牌、橡胶衬垫、应急照明灯塔等,降低对周边百姓生活的干扰。
高压雾炮 苏南摄
记者获悉,北京电力架空线工程落实绿色施工“六个百分之百”,全部土建施工采用湿法作业,每个土方作业点位配备高压雾炮,洒水车每间隔90分钟对路面进行一次洒水喷雾降尘,渣土运输采用环保密闭式渣土车辆进行清运,有效降低施工现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今年首都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工程首次采用了研发的专用标准化装配式围挡。新式标准化装配式围挡抗冲击力强、坚固耐久性强,有效避免扬尘及施工沙土外溢。围挡拆装方便,以往传统围挡需要5至6名施工人员拆装,新式标准化装配式围挡仅需2人即可完成拆装。新式标准化装配式围挡外侧安装警示灯带,围挡立柱顶端安装警示爆闪灯,围挡横梁安装投光灯,全部灯具采用LED光源并使用太阳能锂电池供电,较传统围挡集成化程度高。围挡采用定型化混凝土制品进行固定,对现有路面不会造成破坏,且稳定牢靠。“针对架空线工程多位于胡同、人行步道的特点,为配合周围现场环境,围挡多以都市灰为主色彩,外观比传统围挡整洁美观,防撞击,防止人员、车辆误入。”郭夯对记者表示。
据悉,架空线入地工程使用的应急照明灯塔由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自主研发,灯塔内置5千瓦静音发电机自发电,升降高度7米,最大照射距离220米,可满足一个足球场面积的夜间照明需要。灯头采用混合光源,穿透雾霾效果好。照明灯塔同样采用电控液压升降装置进行自装卸,实现运输装卸便捷快速,同时为施工点位周边提供公共照明,方便周边百姓出行。
针对架空线工程所有开挖后裸露地面采用密目网(地毯地垫)苫盖等措施,并进行洒水浸润处理,有效降低施工间歇期和路面永久恢复前的扬尘。
住在南礼士路二条的邹女士说:“以前施工现场刨土扬尘的,大家都得捂着鼻子绕道走,现在有了这么多环保的技术,大家对工地不再避之不及,确实改变了我们对施工现场的固有印象。”

- 首都核心区架空线入地持续推进2018 / 07 / 18
- 苏州东吴水泥被指灰尘扰民“如下雪”2014 / 09 / 01
- 供暖管道排气吵得居民难眠2013 / 11 / 20
- 首都核心区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第一阶段全面完工2018 / 07 / 23
- 对每一起环保投诉刨根问底2018 / 07 / 04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