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电力>电网
张北-雄安特高压投运 100%绿电保障北京冬奥会
同时,为雄安新区输送大量清洁电能
2020-08-29 17:58  · 来源:  · 作者:方杰 石佳 王蒙 张晓阳 黄常元  · 责编:王旭辉

  中国能源网丨  829日,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投入商业运营。该工程是连接雄安新区的首条输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输电通道,不仅满足张家口地区新能源电力外送需求,为北京冬奥会100%使用绿电提供支撑,同时为雄安新区输送大量清洁电能。 此前,201964日,雄安-石家庄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投运,标志着世界首个特高压双回环网诞生,同时也是接入雄安的首条特高压通道。 

  张北-雄安工程起于张家口特高压变电站,止于保定特高压变电站,途径张家口市张北县、万全区、怀安县、阳原县、蔚县,保定市涞源县、易县、徐水区、定兴县,全线双回路架设,长度315千米,工程总投资59.8亿元。201811月核准,20194月全面开工,20208月建成投产。 

  张北-雄安工程是国家电网打造“绿色引擎”赋能绿色发展、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 

  实现雄安新区100%清洁能源供电,构建蓝绿交织、清洁明亮的智慧生态雄安夯实基础。设立雄安新区,对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意义。张北-雄安工程是雄安“北交南直”特高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雄安新区100%清洁能源供电,构建起蓝绿交织、清洁明亮的智慧生态雄安,服务千年大计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现河北省张家口和雄安“两翼”紧密连接,建设大容量绿色输电通道。张家口筹办2022北京冬奥会和雄安新区建设形成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构建起区域发展新格局。张家口和雄安分别作为清洁能源大通道的送端和受端,一端期望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一端期望得到清洁能源的动力支撑。作为全国唯一由国务院批复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地区2020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2030年将达5000万千瓦,急需新增能源电力外送通道。该工程的建成投运,有利于打破张家口地区可再生能源送出瓶颈,依托远距离、大容量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将张家口地区富足清洁电能输送至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京津冀负荷中心,为绿色冬奥提供安全、绿色、高效的能源支撑,为雄安新区清洁能源供应奠定基础。 

  在世界上首次研应用特高压可控高抗,有效应对新能源送出技术挑战,填补国际空白。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理想的能源。但是风能和太阳能固有的随机性、间隙性和不稳定性,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本工程研发应用了世界上首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可控并联电抗器(简称可控高抗),它可以针对新能源波动情况,根据无功电压水平自动分级调节电抗值,对提高特高压交流系统的电压控制能力、运行灵活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特高压可控高抗在本工程的成功应用,填补了国际空白,是特高压和新能源送出技术创新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打造国家电网环水保典范工程,守住绿水青山目标。工程全线地形复杂,穿越众多景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仅千年古县易县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国网冀北电力与国网河北电力以“绿动”谋“绿变”,超前开展“一塔一图”专项设计,提前开展单基策划,做到“一基一案”,落实绿色施工理念,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施工作业前开展三维动画演示培训,确保施工全过程可控在控,实现了电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有效工期短、建设难度大,参建单位为工程顺利建成投运付出巨大努力。张家口地区冬长夏短,冬季寒冷多风,部分区域有效工期不足6个月。两端变电站都是在已建变电站内进行扩建施工,临电近电施工多,安全风险高,作业受限制。线路横跨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全线山区、丘陵地形占比近70%,交通运输和施工作业困难。多次跨越超高压输电线路、铁路、高速公路、长城遗址等高风险作业点,特别是跨越乌龙沟长城铁塔高211.6米、重达740吨,创特高压山区铁塔最高、最重记录。蔚县连续上山段两基铁塔,在787米的档距内,高差达446米,创特高压工程山区铁塔高差最大记录。 

      据了解,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国家电网组织全体参建单位按照“计划不调、任务不减、目标不变”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多措并举、聚力攻坚,全力克服疫情防控和工程建设困难,安全优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确保了工程按期建成投产,在助“六稳”、促“六保”工作中展现了“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走向我的小康生活.jpg
34e1ed201302e35c880cd976cf7a656.pn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