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际
天合光能携手IBM 人才战略助力全球拓展
2015-09-11 09:27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作者:王林  · 责编:王长尧

  97日,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与IBM共同宣布,双方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达成深度合作。依托IBM智慧团队解决方案(Smarter Workforce Solution),天合光能已成功实施了全球人才招募和员工敬业度调研项目,快速、简便、灵活地实现了人才管理的全球流程部署,以更低成本完善人才搜索、人才招募、人才培养,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 

当天,天合光能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邵阳详细介绍了天合光能的成长历程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人力资源对公司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和IBM的合作将从哪些方面提高天合光能的整体人才资源战略。 

  “现在我们在中国业务的发展比我们预想的要快,比如北京办公室,当时我们建这个办公室的时候大概有十几个员工,但是随着我们业务多元化发展,另外还有中国市场的迅速扩张,我们在北京带领的团队也在迅速扩张。”邵阳透露。 

  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组件、系统解决方案及服务供应商,天合光能是中国最早的光伏系统集成商之一,天合光能本着“立足中国,走出国门”的国际化目标,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已在世界各地拥有20多个分支机构,与全世界的安装商、分销商、公用事业机构及项目开发商合作。 

  在世界各地不断开设分支机构的同时,伴随全球环境下光伏行业发展的起伏以及人才工作观念的转变,天合光能需要在全球各地有效招募更多的优秀人才,并留住现有的精英。此外,除了稳定发展光伏产品等传统业务,天合光能最新战略方向是进军智慧低碳能源,包括产品上能有效监控和提升发电效率的智能组件、更稳定,发电效率高的太阳能电站、储能解决方案等。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如何更有效的支持和完成公司的战略目标,主要是靠组织战略和人才战略。”邵阳表示,“企业组织的及时调整非常重要,这里面包括根据战略调整的组织架构、流程体系,以及管控模式。另外,我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强的德才兼备的领导力的班子,驱动各个业务的发展。同时有一个非常高度胜任、高度敬业的团队,真正使人才成为公司发展的发动机。” 

  在人才招募方面,天合光能拟通过建立标准流程,以有效管理众多分支机构与类型复杂的业务;建立全球数据集中管理系统,以有效管理招聘;打造统一的人才库,以进行人才信息积累与分析;提升招聘速度,以及改善候选者体验等。 

  在留住人才方面,天合光能通过有效的沟通途径和专业化的调研分析及行业对标,获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员工的心声,改善管理,实现“把人才选好,培育好,留住他们,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战略,紧跟业务发展步伐,建立一个更加尽职并富有效率的员工团队。 

  以上种种都和IBM的理念不谋而合。“从招募到敬业度、到调研以及到现在已经开始的培训学习这个模块,我们双方对人才战略这块的理念是比较一致的。”IBM大中华区分析事业部社交商务总经理刘可立强调。 

  据了解,天合光能2014年底开始实施全球人才招募解决方案IBM Kenexa BrassRing on Cloud,在确保符合当地的政府法规与雇佣规范的前提下,天合光能实现了从人才搜索到人才入职的全程集中化管理,从而便于企业对全球人才招募进行全面的管理。同时,招聘流程有所优化,招聘审批流程加快了40%,招聘周期有效缩短,近600新增岗位基本全部进入平台进行招聘管理,人才库资料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人才选拔的质量也稳步提高,促进天合光能形成统一的雇主品牌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我们深知‘人’是企业的命脉。我们一直以此为准则,帮助企业打造智慧团队,更加聪明的工作。这次与光伏行领军企业天合光能的成功合作,便是将打造智慧团队的理念落到实处。”刘可立表示,“未来我们双方还将深入合作,包括从企业发展、企业管理,以及社交渗入到整个天合光能的内部组织,让公司员工、代理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都能够更加享受到社交商务带来的整体价值。”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