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从去年开始的“红顶中介”脱钩开始一直备受关注,而日前的“常外毒地”事件又将“环评”推到了公众关注的风口浪尖。
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李唯认为,“环评领域游击队特别多,存在借证偷证的违法现象,就是因为环评是暴力行业,很多没有资质的人都想要进来,关键就是里面有利益关系。”
在5月5日的中国环博会上,李唯介绍了她眼中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环评”最先开始的是“区域限批”,2007年1月1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动用了“区域限批”政策,惩罚严重违规的行政区域、行业和大型企业,对4各行政区域、4个电力集团实行停批、限批;2009年6月11日,环保部又发出“限批令”;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本地区的产业规划环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还都以法律的形式将“区域限批”明确下来。
早年的“环评”主要是环境质量评价,直到1978年,江西永平铜矿开展的我国第一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评”,至此,我国“环评”也走过了30多个年头。李唯曾在2000年写过一本《中国的环评制度改革的建议》,她认为目前我国环评市场中市场找项目的问题非常突出,而环评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数据造假。
李唯指出,“环评委托就是甲方、需求单位委托,但这个委托是有条件的委托,委托的过程就是包过,那做环评是为了保过那环评还有意义吗?国家执行环评执行了30多年,强制执行执行了20多年,现在环境问题依然很严重。”李唯认为,“环评按实际做达不到目的,所以就会数据造假,甚至甲级单位也存在数据造假的现象,整个环评的问题就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李唯因此建议国家建立一个支付平台,从而于第三方的立场起到监管的作用。李唯认为第三方技术评估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她特别强调这里提到的“第三方评估”并不是现在意义的评估中心,并不是现在的“第二政府”。她认为要真正做到第三方技术评估就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社分开和管评分离。目前,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能分散、交叉问题较为突出,难以形成严格监管的强大合力。
具体到环评工作上,当前存在边界模糊、承载过多、效率不高等问题,但就管理层面来看,环评前置环节和要件过于庞杂,几乎涵盖或涉及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大部分内容,环评承担了许多不应当也不必要承担的责任。
对于我国环评机构的监管水平提高方面,李唯则认为我国对环评机构违法的处罚力度加强,但作为环评机构本身而言,在行业内部也应该形成一种自觉按照环评技术的导则、遵守职业到的来做高质量环评工作的认知。
从这一点就看出了环境监理的重要性,不然即使环评工作做的很严格,但不合格的项目最后还是会被验收,而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就在于顶层设计,环评师没有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当然,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也是逐步走向规范的过程中。

- 上半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7.8%2018 / 08 / 23
- 环保部开出今年区域限批最大罚单2014 / 06 / 13
- 环保部再次祭出区域限批措施2013 / 08 / 30
- 最严环保法 牙还得更利2016 / 05 / 26
- 珠三角投81.6亿元治污 PM2.5降2%是硬指标2013 / 03 / 28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