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网┃土壤污染作为经济发展的“衍生品”,已经成为我们取得经济成果的巨大代价甚至是“牺牲品”,相较于水、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具有明显的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难恢复性,一旦受到严重污染,需要较长的治理周期和很高的治理成本,自去年“土十条”发布以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
土壤是筑牢健康人居环境的首要基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百姓民生福祉,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十三五”将协同推进土壤污染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三大举措,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
危险废物和化学品一直是土壤污染的两大重要潜在来源,需按照源头预防、重在防范的思路,不断完善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管理制度。环境保护部于2016年6月制定发布了《“十三五”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明确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分解重点任务,明确完成时间、责任单位、责任人。
伴随着土壤污染严重程度的加深,土壤环境监管力度也需有所加强。目前,我国在空气、地表水等常规环境监测领域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监测体系,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但土壤监测能力尚未达到掌控全国和区域的程度。此外,现行的《土壤质量环境标准》也已不适应目前的土壤环境保护现状。这些都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资金投入不足和来源不稳定,一直是困扰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个“短板”,目前虽然中央财政设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但资金规模和使用方向的覆盖范围都有限。
由于污染面积大、修复耗资巨大、修复周期长且收益较低,土壤修复所需资金巨大,依据最保守的测算,每公顷治理资金最低需要9万元,则资金需求为1400多亿元。
研究人士指出,“土十条”构建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总体框架,各项任务、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实施,成效显现尚需时日。土壤污染形成非一朝一夕,问题解决也非一日之功,未来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原标题:土壤修复成效显著 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 群雄逐鹿 土壤修复产业呈爆发趋势2016 / 11 / 28
- 构建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长效机制的思考与建议2016 / 11 / 24
- 环保部:督促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2016 / 11 / 21
- 秦天宝等: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探究2016 / 11 / 16
- 土壤污染治理要走中国的修复之路2016 / 08 / 04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