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 | 六五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环球舆情”)在京公开发布了《“蓝天保卫战”2018-2019年社会公众参与状况调查报告(简报)》。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存在意愿倾向性较强,但实际行动力偏弱的现象。为此报告提出了改善认知、重视企宣、优化途径、科学研判四点建议。
污染治理——从日常生活中改善认知
据了解,本次调研采取了抽样问卷调查法,范围覆盖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三个重点地区15个典型城市的普通居民,得到有效问卷共计3012份。问卷显示,85.3%的民众了解治理环境的长期性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约七成民众愿意以实际行动支持大气污染治理。
虽然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表示强烈的参与意愿,但当前实际行动力偏弱,主要制约在于公众对日常生活中污染风险的认识和意识还非常不足。例如,面临大气较严重污染状况时,私家车车主选择经常停驶减排的比例仅占24.6%;只有51.5%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低碳出行。在社会监督层面上,仅有26.9%的民众有过举报或投诉企业排污、工地扬尘等大气污染现象的行为。在组织控制层面上,存在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中仍有21.8%的员工不关心本企业排污。
记者了解到,公众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风险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这一现状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公众参与污染治理的实际行动。例如,七成民众经常网络购物,但只有不足四成认识到了这一行为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风险。
环境治理——已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提高民众实际参与水平,对进一步推进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动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与会专家对调研方法、简报内容、主要结论进行了评审,认为其符合社会科学实证调研规范,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和参考价值。为此,专家在扩大覆盖范围、报告后续价值、年度持续调研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表示,针对这一课题应建立周期性、长期性的调查评估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要特别注意包括蓝天保卫战在内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性、长期性和全局性。”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韩运荣指出。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表示,这一调研反映出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宣传和引导还明显不够,倡议建立起多方合作的环保宣传模式。
“本项调研在后期加上基于人群特征的分析后,将会大大有助于环境治理与宣教方面的具体实践工作。”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万薇表示。

- 国家大气攻关中心专家就春节期间重污染成因有关问题答记者问2020 / 02 / 03
- 山西“控煤”形势依旧严峻2019 / 08 / 01
- 污染重灾区:七成电池经非法渠道回收,正规企业争不过小作坊!2019 / 06 / 14
- 元宵节期间有97个城市出现小时重度及以上污染2019 / 02 / 21
- 废铅蓄电池去哪儿了?回收路上跑偏了2019 / 02 / 12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