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节能环保
环球时报发布《“蓝天保卫战”2018-2019年社会公众参与状况调查报告(简报)》
公众对日常污染风险认知不足
2019-06-05 17:21  · 来源: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  · 作者:刘澄谚  · 责编:刘澄谚

  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 | 六五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环球舆情”)在京公开发布了《“蓝天保卫战”2018-2019年社会公众参与状况调查报告(简报)》。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存在意愿倾向性较强,但实际行动力偏弱的现象。为此报告提出了改善认知、重视企宣、优化途径、科学研判四点建议。

  污染治理——从日常生活中改善认知

  据了解,本次调研采取了抽样问卷调查法,范围覆盖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三个重点地区15个典型城市的普通居民,得到有效问卷共计3012份。问卷显示,85.3%的民众了解治理环境的长期性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约七成民众愿意以实际行动支持大气污染治理。

  虽然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表示强烈的参与意愿,但当前实际行动力偏弱,主要制约在于公众对日常生活中污染风险的认识和意识还非常不足。例如,面临大气较严重污染状况时,私家车车主选择经常停驶减排的比例仅占24.6%;只有51.5%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低碳出行。在社会监督层面上,仅有26.9%的民众有过举报或投诉企业排污、工地扬尘等大气污染现象的行为。在组织控制层面上,存在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中仍有21.8%的员工不关心本企业排污。

  记者了解到,公众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风险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这一现状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公众参与污染治理的实际行动。例如,七成民众经常网络购物,但只有不足四成认识到了这一行为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风险。

  环境治理——已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提高民众实际参与水平,对进一步推进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推动全社会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与会专家对调研方法、简报内容、主要结论进行了评审,认为其符合社会科学实证调研规范,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和参考价值。为此,专家在扩大覆盖范围、报告后续价值、年度持续调研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表示,针对这一课题应建立周期性、长期性的调查评估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要特别注意包括蓝天保卫战在内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性、长期性和全局性。”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韩运荣指出。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表示,这一调研反映出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宣传和引导还明显不够,倡议建立起多方合作的环保宣传模式。

  “本项调研在后期加上基于人群特征的分析后,将会大大有助于环境治理与宣教方面的具体实践工作。”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万薇表示。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