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精品栏目>汽车
汽车节能管理需关注实际油耗
2018-04-03 16:53  · 来源:中国能源网  · 作者:秦兰芝 康利平  · 责编:王长尧

  我国连续九年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汽车保有量也已超两亿,在数量上俨然是汽车大国。与此同时,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2017原油对外依存度达67%汽车消耗了超过80%的成品油,汽车有效的节能管理因而显得至关重要。 

  一、油耗标准不断加严工况油耗逐年下降,而实际油耗却没有改善 

  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并且在2012年引入了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的要求,两者都在不断加严升级,工况油耗水平逐年下降2006-2016年工况油耗下降大约15%然而,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基于近百万车主实际驾驶的真实油耗数据分析发现,车型的实际道路油耗平均值不仅没有下,反而稍微上升,与工况油耗差异在逐年增大,从2008年款的12%增加到了2016年款的31%,且近两年增长幅度尤其明显通过对驾驶一年左右的2016年新车型的实际油耗分析,其实际油耗水平大约超过对应的四阶段油耗限值要求的10-30%,且整备质量越大,实际油耗与对应油耗限值之间的差距也越大,在1500 kg~2000 kg质量段内,实际油耗更是比限值要求高出20-30% 

  油耗差异随车型年份逐年增加,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工况试验条件与实际道路情况较大的客观差异,中国现行NEDC工况为纯粹引入欧洲的测试条件,即使在引入之初尚能适应国内道路情况,近十年我国在道路铺设、城市规划和汽车保有量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工况条件与我国实际道路情况的差距显然越来越大, 尤其是城市工况与高速工况配比非常不符合中国实际驾驶情况。另一方面,汽车企业越发熟悉测试规程,学习适应现有工况,会选用在现有工况条件下有较优表现的节能技术,可能这些技术在实际道路驾驶中并没有那么优秀的节能效果,如iCET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市场份额比较高涡轮增压比自然吸气会导致更大的油耗差异;此外,汽车产品的生产一致性并不是很好,企业在油耗工况测试环节,选择最优测试车型在最佳模式下进行,以得到最低的工况油耗水平,而实际生产并进入市场的产品,油耗性能要逊色于测试车型。 

  

数据来源: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2017. 

乘用车实际油耗与综合工况油耗差异水平发展趋势 

  汽车节能管理不能仅停留在工况油耗上,需关注实际油耗 

  过去十年,汽车节能管理只关注了工况油耗,油耗标准升级的情况下,即使工况油耗下降,而实际油耗并没有降低,也达到汽车节能管理的最终效果国家六阶段排放标准中,在型式认证中引入了实际驾驶排放RDE)要求,也建议应用到油耗测试管理上来汽车油耗标识可以根据RDE油耗测试结果进行引导当然,受气候条件道路条件、城市设计与管理水平、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各地区油耗差异也非常大,以某品牌2017年较为畅销的一款车型为例,全国实际油耗平均水平达到了11.2 L/100km,比其综合工况油耗7.8L/100km高出43%,其中,东北三省实际油耗云南、西藏和青海高出25-30%,如此,区域油耗差异可通过大数据获取校正系数来调整。用“油耗标识”来表征接近于实际的油耗水平有效地指导消费者选择购买节能效果最优车型,一方面可消除消费者对“官方油耗一点也不准”认知,另一方面,也督促企业能真正做到实际油耗节能技术升级。此外,建议加强油耗的生产一致性管理,尽可能的避免合规车型与生产车型的油耗差异。 

    

数据来源: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2017. 

款典型SUV车型全国范围内的实际油耗分布 

  尽早基于中国工况进行汽车节能管理 

  实际油耗与工况油耗之间的差异逐年增大的事实,虽说不全是工况循环条件的不合适造成,但通过设计和施行中国自己的工况条件,必然能够使这一问题更加明朗化,政府也将更加能够清晰地解我国汽车行业真实的油耗水平,制定更加有效的节能政策。中国工况项目组透露,截至20179月,项目组在41个代表城市建立了约5500辆车的采集车队,收集了约4400万公里的运动特征、动力特征和环境特征数据,更能代表中国地域与驾驶行为,基于中国工况测试的油耗更贴近实际,缩小了14%的差异,如果考虑空调( 10%)和加载( 3%-5%)的影响,中国工况油耗与实际油耗将会更加接近。 

  建议尽早基于中国工况下开展节能管理与实施,其一,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日新月异,已完工的中国工况也具有时效性如若推迟五年实施,届时中国整体城市环境又会发生较大变化,彼时的中国工况可能已成为中国旧况其二,需要通过“中国工况”的实施,来促进接近实际驾驶条件下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实现真正节能。,尽早施行中国工况,消除消费者对实际油耗与工况油耗差异的偏见,届时,车辆工况油耗将更具有权威性,能够指导消费者选择更低油耗的车型,通过以销促产鼓励和推广低能耗车型。其四,在过渡实施期间发现问题争取时间修正完善,保证后续全面实施过程顺利进行。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