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综合效益显著
五年来,累计调水超255亿立方米,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
2019-11-15 16:48  · 来源: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  · 作者:苏南  · 责编:李慧颖

       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战略工程。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1212日全面通水至今工程已累计调水超255亿立方米,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20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以上,沿线直接受益人口超过5859万。 

  近五年来,北京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达到52.03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密云水库管理处主任刘大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北京人均水资源仍低于警戒线 

  节、喝、存、补用好每滴南水 

  北京是资源型极度缺水特大城市,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00立方米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警戒线。为平衡供水缺口,不得不采取超采地下水、加大再生水利用等措施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年均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 

  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造成水资源战略储备持续减少,水环境形势严峻,全市约一半河道常年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999年至2014年底江水进京前,全市地下水年均下降1米。地下水的长期超采,不仅严重消耗地下水战略储备,还导致河道断流,湿地萎缩、井泉枯竭、地面沉降等问题,严重威胁生态安全。 

  现在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可以达到160立方米以上,不过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水资源调度中心副主任王俊文向记者坦言:“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缓解用水,但是北京仍然是个缺水的城市。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每一滴珍贵的南来之水,北京市水务局研究确立了节、喝、存、补用水方针,确保。在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并利用调蓄工程向大中型水库存水,增加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同时向密怀顺地下水源地和城市河湖补水;在输水过程中全程计量、跟踪监测、精细调度,努力把好水用在刀刃上 

  据悉,52.03亿立方米的进京江水中,有34.88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占入京水量的近七成;向密云、怀柔、大宁、十三陵等本地大中型水库存蓄江水6.23亿立方米,其余向城市河湖补水以及回补地下水 

  刘大根介绍,目前在建的第三阶段配套工程项目为大兴支线工程、河西支线工程、团城湖至第九水厂(二期)工程和亦庄调节池扩建工程,建成后将为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区域水资源统筹利用的进一步夯实水资源基础。 

  供水量连年上升 

  已成沿线城市供水生命线 

  中线工程通水5年来,供水量连年上升,效益超过预期。2015年中线工程完成供水18.66亿立方米、2016年完成供水37.19亿立方米、2017年完成供水45.15亿立方米、2018年完成供水69亿立方米。 

  日前,从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获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超额完成2018-2019年度调水任务,本调水年度从2018111日至20191031日,累计供水69.16亿立方米,是水利部下达59.11亿立方米计划供水量的117%。据了解,2018-2019年度北京市分水量为11.53亿立方米,天津市分水量11.02亿立方米,河北省分水量为22.37亿立方米,河南省分水量为24.23亿立方米,各省市供水量均超过年度计划分水量。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线一期工程发挥效益的速度逐渐加快,从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到输水100亿立方米,历时1029天;从100亿立方米到200亿立方米,历时501天。 

  中线工程已通水运行近5年,工程已成为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大中城市的供水生命线 

  如今,南水占北京市主城区的自来水供水量的73%;南水成为天津市14个区居民供水生命线;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以上为南水,鹤壁、许昌、漯河、平顶山主城区用水全部为南水;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南水供水量占75%以上,沧州达到100%北京采取水资源战略储备措施,将南水反向输送到密云水库,目前密云水库蓄水量已超26亿立方米。 

  地下水位明显回升 

  水环境明显改善 

  南水进京之前,北京市地下水位曾经连续16年下降。 2014年底南水进京,是北京市地下水止跌回升的转折。四年来,南水北调来水成为京城的供水主力,怀柔、平谷等应急水源地得以休养生息,2018年,北京市还在中心城区完成了近300眼自备井置换工作,相当于每天减采地下水8万立方米。 

  中线通水以来,北京市用好南水,压采地下水、河道补水,地下水进入了快速恢复期。北京885个地下水监测点数据显示,今年10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平均为22.78米。与南水北调进京前相比,地下水位回升2.88米,地下水资源储量增加14.8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有效解决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用水、超采地下水的局面,使地下水位逐步上升,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得到补水,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水库、湿地重现生机。水生植物也更多样化,水生动植物有80多种,鱼类就有40多种。”刘大根表示。 

  据悉,天津市“水十条”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上升至50%,城市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河北省滹沱河重新变回了石家庄人民“水清,岸绿,景美”的“母亲河”;瀑河水库干涸36年后重现水波荡漾的昔日魅力;白洋淀及其上游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河南省11个省辖(直管)市形成了水清、草绿的景观和亲水、乐水的平台,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