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设>工程动态
传奇车工的惊世人生——记创造中国电力建设史上消缺奇迹的优秀班组长刘辛林
2017-10-31 11:48  · 来源:《中国能建周刊》  · 作者:特约通讯员 程虎 陈璇  · 责编:能建周刊 电厂;电建;转子

   人物简介 

     刘辛林,1943年7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芜湖江东通用机械厂技工学校,先后参与安庆电厂、淮北电厂、平圩电厂、淄博电厂等工程项目建设,历任安徽电建二公司车工班长、车钳工段长,曾获全国电力系统优秀班组长、安徽省电力工业局劳动模范、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中国能源网︱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点精神,有所追求,有所奉献,这样才不负人生的使命。                                                                                                                                                                 ——刘辛林
       10月,金风送爽,我们走进苏州一座干净整洁的小院,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刘一刀”——刘辛林。这位74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很是健谈。谈起参与过的机组建设,他如数家珍;提起曾经历的光辉岁月,他认真地说:“那是集体的功劳,荣誉不是我个人的。”

 

 “一刀”挑战洋设备

     最让刘辛林难忘的,是安徽淮南平圩电厂国产首台60万千瓦机组工程建设,这台机组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盛赞为“单机甲中华”。工程建设历时四载,刘辛林全程参与,先后立功受奖十余次,从此,“电建一把刀”“电建老黄牛”蜚声行业内外。

  据刘辛林介绍,该工程是当时国务院确定的12项重大技术装备依托工程之一,引进美国设计制造技术和零部件。1号机组是国内首次制造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建设开始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1988年初,平圩电厂整套启动。不料,意外还是发生了。由于汽机部位高压缸转子平衡盘设计不合理,造成满发时汽轮发电机推力瓦温度超过极限值,低压缸6号瓦轴径磨损较大,最后被迫停机。

  次年 6月,原国务院重大办、机械电子部和能源部决定,立即揭开高压缸车削平衡盘,解决过平衡引起的推力瓦超载,同时还决定,当年9月底并网发电的考核目标不动摇。

  重达66吨的低压缸6号瓦轴径消缺、重达16吨的高压转子平衡盘处理,如果运回厂家,至少需要4个月。怎么办?承担安装施工任务的安徽电建二公司,经过研讨,主动请缨在现场加工处理,底气就是因为有刘辛林在。

  “6号轴和平衡盘处于发电机的心脏部位,一旦消缺失败,整个机组都将陷于瘫痪,这活儿不是轻易能接下的。”当时承担主刀手重任,现在回想当年的压力与风险,听者无不心有余悸,刘辛林却在淡然中透着自豪,“因为我之前到现场反复观察研究过,心里有了底。”

    没有先例,没有退路,只有经验、自信和精湛的车工技艺,刘辛林和张进九、徐庆生、李春先、高厚安等5人组成了突击队,来到这个 “超级宝贝”旁,仔细观察,认真测量环境和位置。

   刘辛林介绍说,按常规,机床切削度应与加工轴径中心线相平行,但由于工件大份量重,车床无法达到要求。如果将6号轴拆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甚至可能损坏其它部位,“因此,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在缸体上加工”。

   于是,他们提出采用45度角朝下割的方法进行消缺,同时用牛头刨床的横拖板和620车床的小刀架,做成一个新刀架。土法制造的简单“加工机械”问世了。加工中可能出现的热膨胀及震动问题,也不能忽视,刘辛林提出可以采用油冷却和固定方法。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车一刀量一刀,仅用20多天,就把单面磨损97丝的6号轴径处理好了,其精度安全达到不超过0.013丝的美国设计要求,出色完成了中国电力建设史上的创举,当时为国家节约资金100多万元。

   6号轴消缺工作结束后,刘辛林又带领突击队投入到高压缸转子平衡盘的处理工作中。与6号瓦轴径消缺只是平面车圆不同,平衡盘上有20余道呈齿轮状的凹凸槽子。刘辛林又琢磨出了新办法:通过制作一部“土”切削机床、一个加工托架,把转子托空转动。为防止加工中出现径向震动与轴向串动的现象,他提出用一只弹簧和一个平面轴承固定转子的轴间串动,使加工件只能径向串动,确保安全系数。 

     时值盛夏,汽机房里闷热难耐,令人心里发慌,可刘辛林他们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20天的日夜苦战,这个庞然大物终于被制服了:原来的直径被车小了1寸(即25.4mm),达到规定精度要求,又为国家节约资金50万元。

  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消缺作业结束后,在场的美国专家连呼:“中国工人,OK!”国家两部委作出评价:“出人意料,成绩惊人!”制造厂家的工程师也惊奇地说:“真不敢相信!这样的水平,恐怕连我们厂家也难以达到!”到今天为止,平圩现场消缺的佳话,仍然会被行业专家不断提及,津津乐道。 

 一片丹心写忠诚 

   “刚进单位时,摊开箱子就能住,打开铺盖卷儿就能睡,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但那时候年轻,有活儿都抢着干,也是很开心啊!” 30多年的电建生涯,刘辛林饱经风雨,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岁月流逝,蓦然回首,留在他心底的回忆,终究还是一个“乐”字。 

      1990年,刘辛林奉命调入江苏常州戚墅堰电厂2台20万千瓦机组建设工地,任车钳工段长。职务变了,老刘认真负责的本色不改。工地离家,乘火车仅需1个多小时,可他在4年里很少回去,工地上每天都有一个精瘦的身影在奔波。

    1991年百年不遇的大水,太湖水位猛涨,爱人几次催他回家搬迁,他却留在工地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保证工程安全。儿子高考在即,多次来电要他回家,他终究未能满足儿子的心愿。公司领导考虑到他分居两地的实际困难,多次提出给予照顾,都被他谢绝。结婚20余年,刘辛林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日子还不足3年。他知道,既然选择了电力建设,就要有所付出:“我特别想对年轻人说,一定要有信仰,要爱国、敬业,组织需要你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讲条件、不提要求……”

    为提高青工技术水平,刘辛林经常举办技术比武、“五小”攻关,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严把产品质量关、安全防护关。他所在的班组从未发生过任何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当班组被评为公司模范班组时,他把奖金全部分给了一线工友。

    采访中,刘辛林欣喜地翻看着装帧精美的企业画册,细细询问公司目前的业务、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他满怀深情地说:“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我们塑造了‘与中国电力同行’的品牌。国家建设,电力先行,希望公司紧抓机遇,积极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