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埃博拉不会在中国大规模传播
2014-08-11 20:33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博拉;传播;中国;病毒;疾病预防专家;非洲;感染;体液
香港10日发现一宗疑似埃博拉病例,尽管最终排除,仍引发香港和内地民众的高度关注。埃博拉会不会传到中国造成大规模感染?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防范?由于埃博拉病毒具有传染性和高致死率,民众颇感担忧。
多名疾病预防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世界各地交流频密,不排除今后中国会出现埃博拉个案,但鉴于病毒传播途径及中国较为完善的预防措施,埃博拉不会在中国大规模传播,其发展成另一个“非典”更是危言耸听,民众对此无需恐慌。
香港中文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陈基湘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埃博拉病毒目前主要在西非肆虐,即使有机会传播给外界,其主要途径也是病毒携带者去其他国家。如今全球交往频密,各地都有机会接触到这一病毒。但如果能够在非洲当地及时确认及隔离患者,病毒传播的几率不会高;而香港和内地的出入境部门若可及时确认和隔离疑似症状人员,特别是留意从非洲过来的旅客,病毒也不会大规模传播。
“埃博拉的杀伤力不会像非典那样大。非典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例如咳嗽、打喷嚏;而埃博拉主要通过体液传播,传播能力有限,在社区暴发的可能性较低。”陈基湘表示,埃博拉病人在发病后两三天病情已很严重,很难“到处走”传播病毒,因此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病毒传播风险“低过流感”。
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的资料也显示,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给人类。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体液(尿便、唾液、精液)和血液中都存在病毒,具有传染性。尤其是健康人的皮肤或黏膜破损时,接触埃博拉感染者的衣物、床单或使用过的针头也可能感染这种病毒。
“埃博拉不太可能在国内大规模传播。”疾病预防专家杭长寿对记者表示,首先,这一病毒在国内并不存在,再多也是从国外带来的;其次,埃博拉病人在潜伏期不具有传染性,因此只需加强防控,对出现有关症状的人及时隔离排查,就能降低传播风险;第三,即使坐在感染者身边,但只要没有与感染者体液和排泄物等直接接触,也不会被感染,一般人感染这种病毒的风险很低。
杭长寿指出,埃博拉在西非蔓延的一大原因是当地卫生条件较差、公共卫生系统脆弱,但经历过“非典”等重大疫情考验的中国积累了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具备较为强大医疗卫生系统及监测能力,有能力处理目前的情况。
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隔离入境的埃博拉病人,仍是中国目前防范埃博拉病毒时的首要任务。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表示,由于香港与非洲交往的人数少,出现埃博拉病人的风险较低,但广州常年有几十万非洲人居住并且频繁出入境,风险较香港更高。
广东是中国直航非洲航线最大的口岸之一,每周非洲直航广州的航班达40余架次,入境旅客约0.92万人次。广东还毗邻港澳,很多非洲商旅人员通过陆路口岸入境广东。目前,每一位抵达广州白云机场的国际航班旅客均被要求通过红外线体温检测仪覆盖的通道,机场的LED显示屏不断播放着埃博拉出血热的相关介绍。截至10日,广东省各个口岸均未发现埃博拉的疑似病例。
对于普通人如何防范埃博拉病毒,杭长寿表示,对于这一病毒无需“过度反应”和“过于担心”,只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和患者紧密接触,食用彻底煮熟的食物,尽量避免到受影响的地区旅游,就不会被病毒侵袭。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在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首次出现,由于疫情发生在后者的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自那时起,该病一直出现零星个案。埃博拉的确诊个案曾发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科特迪瓦等。自2014年3月,西非地区持续报告新的埃博拉病例和死亡个案。
多名疾病预防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世界各地交流频密,不排除今后中国会出现埃博拉个案,但鉴于病毒传播途径及中国较为完善的预防措施,埃博拉不会在中国大规模传播,其发展成另一个“非典”更是危言耸听,民众对此无需恐慌。
香港中文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陈基湘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埃博拉病毒目前主要在西非肆虐,即使有机会传播给外界,其主要途径也是病毒携带者去其他国家。如今全球交往频密,各地都有机会接触到这一病毒。但如果能够在非洲当地及时确认及隔离患者,病毒传播的几率不会高;而香港和内地的出入境部门若可及时确认和隔离疑似症状人员,特别是留意从非洲过来的旅客,病毒也不会大规模传播。
“埃博拉的杀伤力不会像非典那样大。非典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例如咳嗽、打喷嚏;而埃博拉主要通过体液传播,传播能力有限,在社区暴发的可能性较低。”陈基湘表示,埃博拉病人在发病后两三天病情已很严重,很难“到处走”传播病毒,因此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病毒传播风险“低过流感”。
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的资料也显示,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给人类。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体液(尿便、唾液、精液)和血液中都存在病毒,具有传染性。尤其是健康人的皮肤或黏膜破损时,接触埃博拉感染者的衣物、床单或使用过的针头也可能感染这种病毒。
“埃博拉不太可能在国内大规模传播。”疾病预防专家杭长寿对记者表示,首先,这一病毒在国内并不存在,再多也是从国外带来的;其次,埃博拉病人在潜伏期不具有传染性,因此只需加强防控,对出现有关症状的人及时隔离排查,就能降低传播风险;第三,即使坐在感染者身边,但只要没有与感染者体液和排泄物等直接接触,也不会被感染,一般人感染这种病毒的风险很低。
杭长寿指出,埃博拉在西非蔓延的一大原因是当地卫生条件较差、公共卫生系统脆弱,但经历过“非典”等重大疫情考验的中国积累了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具备较为强大医疗卫生系统及监测能力,有能力处理目前的情况。
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隔离入境的埃博拉病人,仍是中国目前防范埃博拉病毒时的首要任务。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表示,由于香港与非洲交往的人数少,出现埃博拉病人的风险较低,但广州常年有几十万非洲人居住并且频繁出入境,风险较香港更高。
广东是中国直航非洲航线最大的口岸之一,每周非洲直航广州的航班达40余架次,入境旅客约0.92万人次。广东还毗邻港澳,很多非洲商旅人员通过陆路口岸入境广东。目前,每一位抵达广州白云机场的国际航班旅客均被要求通过红外线体温检测仪覆盖的通道,机场的LED显示屏不断播放着埃博拉出血热的相关介绍。截至10日,广东省各个口岸均未发现埃博拉的疑似病例。
对于普通人如何防范埃博拉病毒,杭长寿表示,对于这一病毒无需“过度反应”和“过于担心”,只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和患者紧密接触,食用彻底煮熟的食物,尽量避免到受影响的地区旅游,就不会被病毒侵袭。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在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首次出现,由于疫情发生在后者的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处村庄,该病由此得名。自那时起,该病一直出现零星个案。埃博拉的确诊个案曾发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科特迪瓦等。自2014年3月,西非地区持续报告新的埃博拉病例和死亡个案。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 22部门联防埃博拉 西非中企未现大规模撤离2014 / 11 / 04
- 美股上演埃博拉“惊魂” 概念板块现脉冲式炒作2014 / 10 / 20
- 沪指高位震荡机构忧通缩 三主线挖掘埃博拉概念股2014 / 10 / 17
- 对抗埃博拉病毒,中国还需努力2014 / 08 / 16
- 西非已有1323人感染埃博拉病毒 其中729人死亡2014 / 08 / 01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