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传闻四起 2015年恐爆发“奔私潮”
2014-12-17 01:00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离职;公募基金经理;传闻;基金经理;基金公司;奔私潮;公募基金;指数型基金
每经记者 李娜
牛市来了,疯狂的不仅仅是股民,对于苦守公募许多年的基金经理来说,同样也是极大的诱惑。
眼看着最近受到热议的原公募基金一姐王茹远,奔向私募之后呈现出超强的吸金能力,在公募基金一线苦苦坚守的基金经理们,显然有些坐不住了,近期各大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变更中,因“个人原因”选择离职的人数不在少数。
基金经理奔向私募,意味着打破公募的铁饭碗,不再旱涝保收,但也拥有了获得股权博取更高收益的可能性。上周,基金市场更是曝出了 “沪上三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员集体奔私”的传闻,甚至传出了其中一家公司投研人员全体“奔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虽然上述传闻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2015年极有可能上演公募基金的“奔私潮”。
“一姐”奔私后吸金能力出众/
本周一(12月15日),王茹远旗下的新产品——鹏华资产品质生活会员号系列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启动认购。据了解,本次产品并没有选择独家的代销渠道,而是面向券商、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多渠道共售,鹏华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是通道合作方。
据相关人士透露,由于公司此前做了大量的预热活动,并且产品的咨询和预约情况十分火爆,预计这款产品在售时间最多也就是在本周一和周二两天之内,就能达到公司分到的额度上限。
此前,王茹远还选择与华夏基金的子公司华夏资本管理公司合作,借用其通道发行了一款私募产品,目前该产品仍在销售中,还未完成募集。据悉,此款私募产品也是颇受投资者青睐,其产品发行也是异常火爆。
同时,坊间有消息传出,王茹远旗下私募产品通过某券商一天内就募集了16亿元。王茹远所属的上海宏流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其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了50亿元。统计表明,上海宏流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一款产品“大浪潮”成立13个交易日净值就达到了1.4元,并进行了两次分红。
有关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0月17日王茹远宣布离职,17天后就成立了上海宏流资产管理中心 (有限合伙),11月就开始发行私募产品,动作迅猛。不过,和前“基金一哥”王亚伟十分低调不同,王茹远“奔私”后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A股市场坚定看好的信心。
一位基金圈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己及周边很多朋友都收到相应产品发行的提示短信,“据我了解,王茹远近期所发行的私募产品,其规模总计保守估计在80亿元~100亿元。”
公募人才荒恐即将到来/
王茹远离职不到两个月,就在资本市场大出风头,毫无疑问散发出强烈的示范效应,为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打下一针强心剂。
“我一直都在关注王茹远去私募的情况,现在看来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是很旺盛的。这样的话,基金经理们去私募的浪潮会越来越凶猛。”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坦言。
上周,最受公募基金行业热议的人事变动无疑是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邱国鹭并没有去腾讯筹建中的基金,而是顺应“奔私”潮流,在上海开办了一家私募公司。更让基金人士备感惊讶的是,邱国鹭首先是将三分之二的业绩提成分给基金经理,这对公募的投研人才是巨大的诱惑。从规划上来看,该公司的设计几乎将公募和私募基金行业现存的弊端全部革除。从记者掌握的信息来看,该公司网罗了一批之前的公募明星基金经理,比如前中银基金的权益投资总监孙庆瑞。根据邱国鹭公开表示,公司的资产规模已达到了50亿元级别。
同时,上周上海三家基金公司旗下权益类基金经理相约集体 “奔私”的消息在业内广泛流传,传言这三家基金公司的首字母分别是“H”、“S”和“X”,上投摩根、兴业全球、华宝兴业等一批基金公司均被市场对号入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相关基金公司进行了调查,公司方面纷纷表示,虽然公司确实有一些基金经理有离职的想法,但没有大规模离职现象。不少基金圈内人士也表示,有两到三个基金经理离职比较正常,上述投研人员集体“奔私”传闻,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未来两年公募基金人才流动频繁是大势所趋。
深圳某基金公司的高层人士坦言:“牛市来临了,基金经理很多都在考虑离职去私募赚钱,只是现在还没有集中爆发。由于时至年尾的考核时点,基金经理也许会等到年终奖落袋为安后再选择离开,估计2015年公募基金将会迎来一波非常明显的公转私浪潮。”
“我想,对于那些从业经历满5年、年龄在40多岁的基金经理而言,这可能是一次好的机会,他们也有自己的考虑。”某大型基金公司有关人士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初至12月1日,共有184名基金经理离职,其中35位离职基金经理任职满五年,这样公募基金整体资历超过五年的基金经理仅剩200人左右,占全行业两成左右。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番了解,早些年公募基金从海外挖角回来的一批量化人才,其中不少也有了“奔私”的念头。在他们看来,牛市来临后,作为非主流的量化基金的地位更将弱化,而且在公募基金做量化对冲受到诸多限制。此外,从管理产品的难度和规模双重指标来看,显然和自己的憧憬相去甚远。
“牛市来了,去私募可以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而且在投资上受到的限制也少些,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一位已“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
事实上,基金圈内一直陆续有明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剩下新手继续在公募圈内练兵。不过,以往券商行业研究员遵循先公募练兵后去私募的路径在近些年逐渐淡化,跳过公募基金直接进入私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今后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备战指数基金应对人才流失/
在可预见的投研人员“公转私”浪潮中,不少基金公司也有自己的筹划和考虑,在对2015年A股市场普遍预期牛市来临时,选择合适的指数型基金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公司现阶段不打算发行主动管理型产品,刚培养个新人没两年又走了,而且市场好的时候,指数型基金更有前途。”南方某基金公司高层人士表示。
自11月下旬央行宣布降息以来,分级指数型基金接连展现凌厉攻势,与之相伴的是基金公司规模随之扩大。得益于分级基金受到市场热烈追捧,在债券型基金被大量赎回后,某基金公司仍旧在年末提前完成了规模指标考核。
根据证监会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自10月份以来,基金公司申报新品的数量达到了13只,其中有一半是指数型基金。富国基金申报了富国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分级基金和富国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分级基金;前海开源基金申报了中证健康产业指数分级基金和中证军工指数分级基金;申万菱信则申报了申银万国电子行业投资指数分级基金以及申银万国传媒行业投资指数分级基金。据了解,包括申万菱信、富国、前海开源、招商、易方达、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国投瑞银等在内的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正积极筹备开发、申报新的分级指数型基金。
沪上一位基金产品部人士指出,指数型基金的玩法和以往有所不同,从以往被动跟踪到主动增强型指数型基金,都显得有些陈旧,而分级基金也在最近几年演化出新的方向,从原来的主动管理分级型,发展到跟踪宽基指数的分级基金,到目前最为流行的主题类分级指数型基金。现在最为流行的就是和中证公司开发新指数,且这种指数具有排他性,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相比主动管理型基金,分级指数型基金在投资上显得更为直接和纯粹,由于场内申购的因素而不用支付高额的尾随佣金,而且基金公司付给基金经理的报酬也要相对便宜得多。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之后,基金公司的应对也会从容很多。
牛市来了,疯狂的不仅仅是股民,对于苦守公募许多年的基金经理来说,同样也是极大的诱惑。
眼看着最近受到热议的原公募基金一姐王茹远,奔向私募之后呈现出超强的吸金能力,在公募基金一线苦苦坚守的基金经理们,显然有些坐不住了,近期各大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变更中,因“个人原因”选择离职的人数不在少数。
基金经理奔向私募,意味着打破公募的铁饭碗,不再旱涝保收,但也拥有了获得股权博取更高收益的可能性。上周,基金市场更是曝出了 “沪上三家基金公司投研人员集体奔私”的传闻,甚至传出了其中一家公司投研人员全体“奔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虽然上述传闻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2015年极有可能上演公募基金的“奔私潮”。
“一姐”奔私后吸金能力出众/
本周一(12月15日),王茹远旗下的新产品——鹏华资产品质生活会员号系列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启动认购。据了解,本次产品并没有选择独家的代销渠道,而是面向券商、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多渠道共售,鹏华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是通道合作方。
据相关人士透露,由于公司此前做了大量的预热活动,并且产品的咨询和预约情况十分火爆,预计这款产品在售时间最多也就是在本周一和周二两天之内,就能达到公司分到的额度上限。
此前,王茹远还选择与华夏基金的子公司华夏资本管理公司合作,借用其通道发行了一款私募产品,目前该产品仍在销售中,还未完成募集。据悉,此款私募产品也是颇受投资者青睐,其产品发行也是异常火爆。
同时,坊间有消息传出,王茹远旗下私募产品通过某券商一天内就募集了16亿元。王茹远所属的上海宏流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其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了50亿元。统计表明,上海宏流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一款产品“大浪潮”成立13个交易日净值就达到了1.4元,并进行了两次分红。
有关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0月17日王茹远宣布离职,17天后就成立了上海宏流资产管理中心 (有限合伙),11月就开始发行私募产品,动作迅猛。不过,和前“基金一哥”王亚伟十分低调不同,王茹远“奔私”后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A股市场坚定看好的信心。
一位基金圈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己及周边很多朋友都收到相应产品发行的提示短信,“据我了解,王茹远近期所发行的私募产品,其规模总计保守估计在80亿元~100亿元。”
公募人才荒恐即将到来/
王茹远离职不到两个月,就在资本市场大出风头,毫无疑问散发出强烈的示范效应,为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打下一针强心剂。
“我一直都在关注王茹远去私募的情况,现在看来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是很旺盛的。这样的话,基金经理们去私募的浪潮会越来越凶猛。”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坦言。
上周,最受公募基金行业热议的人事变动无疑是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邱国鹭并没有去腾讯筹建中的基金,而是顺应“奔私”潮流,在上海开办了一家私募公司。更让基金人士备感惊讶的是,邱国鹭首先是将三分之二的业绩提成分给基金经理,这对公募的投研人才是巨大的诱惑。从规划上来看,该公司的设计几乎将公募和私募基金行业现存的弊端全部革除。从记者掌握的信息来看,该公司网罗了一批之前的公募明星基金经理,比如前中银基金的权益投资总监孙庆瑞。根据邱国鹭公开表示,公司的资产规模已达到了50亿元级别。
同时,上周上海三家基金公司旗下权益类基金经理相约集体 “奔私”的消息在业内广泛流传,传言这三家基金公司的首字母分别是“H”、“S”和“X”,上投摩根、兴业全球、华宝兴业等一批基金公司均被市场对号入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相关基金公司进行了调查,公司方面纷纷表示,虽然公司确实有一些基金经理有离职的想法,但没有大规模离职现象。不少基金圈内人士也表示,有两到三个基金经理离职比较正常,上述投研人员集体“奔私”传闻,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未来两年公募基金人才流动频繁是大势所趋。
深圳某基金公司的高层人士坦言:“牛市来临了,基金经理很多都在考虑离职去私募赚钱,只是现在还没有集中爆发。由于时至年尾的考核时点,基金经理也许会等到年终奖落袋为安后再选择离开,估计2015年公募基金将会迎来一波非常明显的公转私浪潮。”
“我想,对于那些从业经历满5年、年龄在40多岁的基金经理而言,这可能是一次好的机会,他们也有自己的考虑。”某大型基金公司有关人士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初至12月1日,共有184名基金经理离职,其中35位离职基金经理任职满五年,这样公募基金整体资历超过五年的基金经理仅剩200人左右,占全行业两成左右。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番了解,早些年公募基金从海外挖角回来的一批量化人才,其中不少也有了“奔私”的念头。在他们看来,牛市来临后,作为非主流的量化基金的地位更将弱化,而且在公募基金做量化对冲受到诸多限制。此外,从管理产品的难度和规模双重指标来看,显然和自己的憧憬相去甚远。
“牛市来了,去私募可以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而且在投资上受到的限制也少些,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一位已“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
事实上,基金圈内一直陆续有明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剩下新手继续在公募圈内练兵。不过,以往券商行业研究员遵循先公募练兵后去私募的路径在近些年逐渐淡化,跳过公募基金直接进入私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今后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备战指数基金应对人才流失/
在可预见的投研人员“公转私”浪潮中,不少基金公司也有自己的筹划和考虑,在对2015年A股市场普遍预期牛市来临时,选择合适的指数型基金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公司现阶段不打算发行主动管理型产品,刚培养个新人没两年又走了,而且市场好的时候,指数型基金更有前途。”南方某基金公司高层人士表示。
自11月下旬央行宣布降息以来,分级指数型基金接连展现凌厉攻势,与之相伴的是基金公司规模随之扩大。得益于分级基金受到市场热烈追捧,在债券型基金被大量赎回后,某基金公司仍旧在年末提前完成了规模指标考核。
根据证监会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自10月份以来,基金公司申报新品的数量达到了13只,其中有一半是指数型基金。富国基金申报了富国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分级基金和富国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分级基金;前海开源基金申报了中证健康产业指数分级基金和中证军工指数分级基金;申万菱信则申报了申银万国电子行业投资指数分级基金以及申银万国传媒行业投资指数分级基金。据了解,包括申万菱信、富国、前海开源、招商、易方达、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国投瑞银等在内的多家公募基金公司正积极筹备开发、申报新的分级指数型基金。
沪上一位基金产品部人士指出,指数型基金的玩法和以往有所不同,从以往被动跟踪到主动增强型指数型基金,都显得有些陈旧,而分级基金也在最近几年演化出新的方向,从原来的主动管理分级型,发展到跟踪宽基指数的分级基金,到目前最为流行的主题类分级指数型基金。现在最为流行的就是和中证公司开发新指数,且这种指数具有排他性,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相比主动管理型基金,分级指数型基金在投资上显得更为直接和纯粹,由于场内申购的因素而不用支付高额的尾随佣金,而且基金公司付给基金经理的报酬也要相对便宜得多。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之后,基金公司的应对也会从容很多。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 新能源上市公司 上半年17位董事长相继离职2018 / 06 / 20
- 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离职2017 / 02 / 14
- 央企高管月收入降至8000元 官方:不会有离职潮2015 / 04 / 11
- 央企高管月收入降至8000元 官方称不会有离职潮2015 / 04 / 11
- 高管离职潮藏玄机:房地产业剧变迎转型2014 / 12 / 05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