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立雅近年连曝违规丑闻 海口等地都发生水污染
2014-04-13 09:26
· 来源: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威立雅;违规;丑闻;水污染;海口;兰州市;自来水;苯含量
兰州市自来水苯超标污染事件正在成为近期最大的新闻热点。而引爆这一热点的,是新华社11日12时发布的消息:4月10日17时威立雅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22时自流沟(自来水一分厂与二分厂之间中间段)苯含量为170微克/升,11日凌晨2时检测值为200微克/升,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截至新华社发布消息为止,水污染至少已经爆发了18个小时。
这一消息的传出,立马点燃了兰州当地市民的恐慌与焦虑,也拉开了市民们抢购各大超市矿泉水的序幕。尽管兰州市政府在水危机发生后,已从周边地区急调瓶装水来兰州,将通过各区政府和辖区街道、社区,向广大市民免费提供饮用水,平均每人4瓶。同时,价格执法部门对哄抬物价的商户进行严肃处理,维持正常市场秩序。然而,长达18个小时的推迟发布时间(其中包括威立雅在10小时之后才向政府通报),还是让兰州市政府以及威立雅水务公司的信誉遭受了重创。
更为关键的是,伴随着兰州自来水危机的爆发,一张2014年3月8日印有政府辟谣公告的《兰州晨报》封面也在网上流传开来。据悉,3月6、7两日,兰州市多个居民反映自来水有异味,但随后,兰州市官方曾通报称,经市环保、市疾控中心等有关部门对威立雅水务公司供水水质连续跟踪监测表明:兰州市自来水水厂取水、供水出水、自来水末梢水各项监测数据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产生异味的氨氮含量下降明显,异味已逐渐消失,检测已基本无味,水质符合国家安全饮用标准。这意味政府联合水务公司的调查承认了异味现象的存在,但因为相关的“数据”回归正常,政府开始选择辟谣。
一个月余之前的这起“谣言”,是否与4月10日爆发的自来水苯超标污染事件同属一性质,目前还缺乏权威说法。但有关这起“先兆”事件的具体发生原因,以及异味又是如何消除的等等经过,在事后并没有一个说法,反而根据政府通告可知,兰州市政府事后曾对无中生有、造谣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查处。3月上旬与4月10日的两起事件,最终的处理结果可谓迥异,折射出来的一个推论却可能是:危机面前,公众的直觉已经领先了政府发布的消息。
当然,客观地说,兰州市政府在这起水危机事件中,对于后续的供水安排以及相关的信息发布,都没有让公众感到不满。只是从威立雅水务公司发现到政府公布最终花了超过18个小时,让很多当地民众充满了愤怒,因为在这18个小时里,到底有多少兰州市居民喝了苯含量严重超标的自来水,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
及时公布信息是政府介入水危机的第一动作,紧随其后的则是有关原因的调查。昨日下午,造成污染原因被认定为,中石油兰州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具体到为何一段封闭的自流沟会流入污染物,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董事长姚昕回应称,长达3公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一定沉降缝,填补沉降缝的材料被污染物溶解了。但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的质问让这一“专业”的辩解充满滑稽:“这样(重要的)管子,怎么能半年检测一次?你们省材料也不能这么省!”
作为全球三大水务企业,法国威立雅来头不小,但近年在中国却连爆违规丑闻。2007年的青岛,2013年的浦东、海口等威立雅水企,都曾发生过水污染事件。这意味着作为公共品的自来水,一旦出现问题,企业与政府如何更快地公布信息,也就成了一个不可绕过的问题。既然有两个主体,彼此间如何协调,如何将沟通成本降到最低,也就成为二者共同的挑战。此次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事件,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在信息公开的速度上都远未达到公众要求,这也使得兰州市当地领导郑重表示“未瞒报”的声音,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这一消息的传出,立马点燃了兰州当地市民的恐慌与焦虑,也拉开了市民们抢购各大超市矿泉水的序幕。尽管兰州市政府在水危机发生后,已从周边地区急调瓶装水来兰州,将通过各区政府和辖区街道、社区,向广大市民免费提供饮用水,平均每人4瓶。同时,价格执法部门对哄抬物价的商户进行严肃处理,维持正常市场秩序。然而,长达18个小时的推迟发布时间(其中包括威立雅在10小时之后才向政府通报),还是让兰州市政府以及威立雅水务公司的信誉遭受了重创。
更为关键的是,伴随着兰州自来水危机的爆发,一张2014年3月8日印有政府辟谣公告的《兰州晨报》封面也在网上流传开来。据悉,3月6、7两日,兰州市多个居民反映自来水有异味,但随后,兰州市官方曾通报称,经市环保、市疾控中心等有关部门对威立雅水务公司供水水质连续跟踪监测表明:兰州市自来水水厂取水、供水出水、自来水末梢水各项监测数据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产生异味的氨氮含量下降明显,异味已逐渐消失,检测已基本无味,水质符合国家安全饮用标准。这意味政府联合水务公司的调查承认了异味现象的存在,但因为相关的“数据”回归正常,政府开始选择辟谣。
一个月余之前的这起“谣言”,是否与4月10日爆发的自来水苯超标污染事件同属一性质,目前还缺乏权威说法。但有关这起“先兆”事件的具体发生原因,以及异味又是如何消除的等等经过,在事后并没有一个说法,反而根据政府通告可知,兰州市政府事后曾对无中生有、造谣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查处。3月上旬与4月10日的两起事件,最终的处理结果可谓迥异,折射出来的一个推论却可能是:危机面前,公众的直觉已经领先了政府发布的消息。
当然,客观地说,兰州市政府在这起水危机事件中,对于后续的供水安排以及相关的信息发布,都没有让公众感到不满。只是从威立雅水务公司发现到政府公布最终花了超过18个小时,让很多当地民众充满了愤怒,因为在这18个小时里,到底有多少兰州市居民喝了苯含量严重超标的自来水,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
及时公布信息是政府介入水危机的第一动作,紧随其后的则是有关原因的调查。昨日下午,造成污染原因被认定为,中石油兰州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具体到为何一段封闭的自流沟会流入污染物,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董事长姚昕回应称,长达3公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一定沉降缝,填补沉降缝的材料被污染物溶解了。但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的质问让这一“专业”的辩解充满滑稽:“这样(重要的)管子,怎么能半年检测一次?你们省材料也不能这么省!”
作为全球三大水务企业,法国威立雅来头不小,但近年在中国却连爆违规丑闻。2007年的青岛,2013年的浦东、海口等威立雅水企,都曾发生过水污染事件。这意味着作为公共品的自来水,一旦出现问题,企业与政府如何更快地公布信息,也就成了一个不可绕过的问题。既然有两个主体,彼此间如何协调,如何将沟通成本降到最低,也就成为二者共同的挑战。此次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事件,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在信息公开的速度上都远未达到公众要求,这也使得兰州市当地领导郑重表示“未瞒报”的声音,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 威立雅生物质热电联产打造全国样板工程2018 / 05 / 14
- 威立雅:探索循环经济模式 向节能与危废倾斜2016 / 12 / 07
- 兰州水污染事件周年考:业内质疑官方偏袒威立雅2015 / 04 / 04
- 威立雅的中国“水生意”:高溢价收购拷问系统维护质量2014 / 04 / 14
- 邝秀芬:如何安全运营管理危险废弃物2016 / 12 / 19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