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栏目>组合
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转化试车成功
2014-08-14 08:59  · 来源:能源网-中国能源报  · 作者:聂飞 路晓宇  · 责编:系统管理员

  日前,延长石油靖边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所有装置全流程打通,生产出合格的聚乙烯、聚丙烯终端产品,标志着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一次试车成功。这是陕西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实施“三个转化”战略取得的重大成果,将对全国煤气油资源深度转化、高效利用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悉,延长石油靖边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为目前全球第一套以煤、油、气为综合原料制烯烃的最大联合装置,主要包括年产180万吨甲醇、150万吨渣油催化热裂解、120万吨聚烯烃等8套主装置,其中年产180万吨甲醇装置合成气压缩机组为全球最大的设备。项目将14项国内外先进专利技术进行集成创新,选用美、英、法、德、荷等国家共 64台世界知名厂家制造的大型长周期设备,多套装置创造了世界之最。其中用甲醇制烯烃、重质油催化裂解、多原料水煤浆气化等均为我国自主创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概算总投资270亿元,为陕西省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能源化工项目,由延长石油集团与中煤集团合资组建的榆林能化公司实施,达产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0多亿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经过30多年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积累,特别是通过“十一五”以来的工程示范和部分推广,无论是在产业关键技术突破、重大装备自主化研制,还是在产品品种开发和生产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2013年,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煤炭消耗总量约为1.8亿吨,产业总体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国家批准的一批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以及煤制烯烃升级示范工程正抓紧建设,预计到2020年煤制油、煤制气分别达到3000万吨和500亿立方米。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在多个领域获得新突破,自主开发了大型先进煤气化、大型煤制甲醇、煤直接制油、煤间接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万吨级煤制芳烃、低阶煤分质利用、合成气变换等技术,并促进和带动了煤化工装备的研制。

  现代煤化工以清洁煤技术为基础,可将硫、重金属等回收,将二氧化碳集中处理,是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利用的重要方向。

  该项目在工艺路线方面,通过多种原料优化配置和工艺技术的集成创新,打破了煤、石油、天然气单一化工的传统模式;通过多种资源综合利用、化学元素优化组合,实现碳氢互补,开创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新理念,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并实现了污、废水再利用和零排放,被确定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中科院院士张懿认为,延长靖边化工园区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的煤、气、油、盐四种资源,为综合开发转化新型化工打下了基础,也为循环经济产业之间互相链接耦合创造了条件。单一煤化工最大的问题的就是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需要采取手段调节碳氢比。这一项目把煤、油、气进行组合利用,不仅能很好地调节碳氢比,而且由于实现了煤化工“碳多氢少”与石油和油气化工“氢多碳少”的互补,使原来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多地进行了甲醇合成反应,从而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创出各种资源一体化综合利用的非常好的模式,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综合利用煤炭的技术。

  张懿还认为,这项技术以后还可以延伸到煤与煤层气、盐资源等的综合利用,从而可能改变煤化工与能源化工产业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的现状。

  在施工建设中,延长石油采用了一体化(IPMT)联合管理团队模式及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为我国大型化工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上万名工程建设者在环境恶劣的毛乌素沙漠里,抗风沙、斗酷暑、战严寒,克服建设任务艰巨、施工环境恶劣、装置工艺复杂,开车试产难度罕见等重重困难,仅用三年时间在沙漠荒原上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能源化工新城。这一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对我国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