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煤炭
物联网技术加持 煤炭物流降本增效可期
2019-12-11 17:28  · 来源:  · 作者:别凡  · 责编:卢奇秀
     作为我国传统的一次能源,煤炭行业如何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在日前召开的2020年全国煤炭交易会现场,一辆“颜值”颇高的货车吸引了诸多目光。而据此车辆开发单位G7装备供应链管理部产品经理吴强介绍,该车不仅是外表吸引人,更是他们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煤炭行业的一个切入点。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加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个煤炭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集成性应用能力,开辟煤企降本增效新路径。”吴强表示。 

  运输更智能、更轻量、更安全 

   虽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但新能源带来的冲击以及自身成本的上升都为其带来不小挑战。其中,物流环节成本一直是行业痛点。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煤炭物流量36.8亿吨,总产值约3.2万亿,其中物流相关费用成为煤炭产业第一成本,总体费用超过3500亿,在部分区域和运输模式中,运输成本甚至已经大于煤炭自身价值。 

  而现在,这一问题或将得到有效解决。 

  “搭载物联网技术的智轻炭车,集合多种IOT‘黑科技’。采用高强度的新型铝合金材料打造车身,与同等规格挂车相比,在相同的运输环境下可提高1吨装载量,这对于运输主力90%是个体司机的大宗行业来说,直接意味着运费收入的增加。”吴强介绍。 

  除了“轻”,该车的另一大特点则是“智”。记者了解到,智轻炭车具备精确定位、智能载重、头挂匹配等G7基础的智能设备功能,通过IoT传感器+后台智能算法,精确定位车辆、感知货箱货物装载重量,监控货重的异常变化事件,减少运输环节反复试磅排队时间,提升煤炭运输效率,基于IOT数据,客户可以运用G7智能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对车队更精细更高效的大数据化管理。 

  此外,智轻炭车也提升了运输的安全性。针对煤炭运输行业普遍超载、超速、疲劳驾驶等问题,G7提出在途安全管理方案,有效识别司机疲劳驾驶等不良驾驶行为,结合数据模型算法,把车辆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对高风险车辆重点关注,通过“AI+安全管家”双重提醒,从源头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目前这款智轻炭车目前已在包头和鄂尔多斯进行量产,并在内蒙、山西、陕西三个省份率先落地,并投放市场。”吴强表示。 

  助力行业全链条降本增效 

  智轻炭车显然不是G7物联网技术“改造”煤炭行业的全部。 

  长期以来,入园效率、装卸效率低下、装卸货排队时间长是整个煤炭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G7提出了智慧园区综合解决方案,司机可预约入园,避免门口排队,入园时车牌号被自动识别,后台根据月台、车位忙闲状态自动调度,如果有装卸货超时、装完货长时间不走的情况,会实时报警。仅此一项,就可以帮助园区场站提升调度人员效率降低每车停留等待时间 

  “针对油耗难统计、用油成本高、维修保养费用高等难题,G7提出了煤炭行业加油管理解决方案,将‘加注机’搬到矿区现场,通过电子卡扫码的方式加注随用随加,加注站与车队老板银行账户直接结算,省掉大量对账工作,效率大幅提升。G7结算服务事业部智慧加注销售总监李霞介绍。 

  记者获悉,目前,国内某超大型煤场在土建阶段就邀请G7加入到其智慧物流园区的设计与规划中,而G7也正在加速将快递快运智慧物流园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煤炭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煤炭行业,交付过程中的偷煤换煤、掺杂掺假问题经常发生,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G7在全国首创了基于高精度载重的流向管控方案,可以对运输车辆的装卸货事件、装卸货量进行精准判断,在运输任务期间,自动记录各个时间节点事件,如有异常载重,系统便会向管理人员报警,提醒人工干预,可很好地解决偷煤、换煤、窜煤问题。 

  “这一煤炭行业全链条解决方案,集成了「AI+IA」(人工智能+智能资产)架构,不仅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还整合了G7在物流行业十年的经验积累和高端人才优势。”李霞表示。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