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的煤化工项目不断遭到质疑,有的甚至深陷舆论漩涡,折射出公众对这些项目的普遍担忧。
从大连到厦门,从什邡到启东,从宁波到昆明……近年来,各地一些重大化工项目一度遭到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反对,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而地方政府尴尬应对的结果,基本是项目缓建、停建和迁建等。
环保问题深受社会关注,主要源于公众环境意识越来越强,而企业对信息披露消极对待,造成企业与社会公众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一些个案极易被舆论用来制造话题,使社会情绪大面积激发乃至失控。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当前一些重大化工项目,本身就存在决策程序不完备、社会参与和公众听证不到位,以及经济补偿不足等问题。
新型煤化工项目是中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目前,这些项目多数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的北方地区。加之项目耗水量巨大,这些地区水资源又普遍短缺,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小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严格的论证和环境评估,社会情绪的反弹程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一些处于舆论漩涡中的当事企业,对此往往又反应迟缓,或回应关切时遮遮掩掩,这更加剧公众的不信任感,让对立情绪升温。一旦被某种导火线点燃,极易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当前,有必要建立煤化工项目环境信息透明机制,谨防项目上马引发群体性事件。首先,严格环境审批制度。严格把好环评审批关口,杜绝虚假环评,积极主动与项目所在地民众进行沟通,让公众有参与决策的机会。
其次,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信任源于了解。在重点煤化工项目酝酿、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要同步披露重大项目环保工作进展;严格环保影响评估机制,政府部门应定期发布重点项目环境监测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引入第三方监测,增强数据可信度。
第三,打通与民间组织的对话沟通渠道。企业要重视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主动与居民代表、民间组织等展开对话,把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说深、说透,通过充分的解释沟通和科普宣传,以求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尽管煤化工项目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但也能带来当地上下游配套产业的落地,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等。除了项目信息公开透明外,最终还得尊重公众的选择权。□文/李松

- 千亿项目“开闸” 煤化工重回风口?2019 / 01 / 09
- 单套最大煤制乙二醇装置正式投产2018 / 06 / 29
- 中安联合17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将于2018年全面中交2017 / 06 / 21
- 黑龙江双鸭山:做深煤化建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2016 / 09 / 23
- 大唐煤化工项目停滞 阜新又引“神秘国企”2016 / 08 / 08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