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煤炭>煤炭生产
创新无尽硕果丰
访同煤集团首个国家级创新工作室“雷雨工作室”
2019-12-02 16:20  · 来源:中国能源网  · 作者:洪浪 杨谨瑜  · 责编:yumenglin

   在同煤集团,雷雨工作室、克尘工作室、学军工作室、管霞工作室、余良工作室等56个创新工作室以技术攻关为核心,培养技术人才为根本,推动着企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雷雨工作室”。201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国家级“王雷雨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同煤集团首个国家级创新工作室。

  搭建创新大舞台 

  走进“雷雨工作室”,维修室内钳工操作台、专用工器具等设备有序摆放;墙壁上各项工作制度、目标、计划、操作流程应有尽有;书柜里近百套专业技术书籍和几十种台账记录分类陈列;几个年轻员工正在相互交流、探讨技术难题,不停地在本子上记录着。 

  2009年7月,同煤集团首家以个人命名的科技创新工作室“雷雨工作室”在马脊梁矿率先创立。 初成立时,成员共有机电大拿12人,旨在高效解决马脊梁矿各类机电问题。2012年10月,“雷雨工作室”功能进一步拓展,针对不同专业,下设机电工作室、工程技术室、科技工作室,工作室成员逐步发展为50名。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排除井下现场各类机电事故1200多次;攻克采煤机控制中心PLC编程程序,改造低压馈电开关控制保护回路等50多项科技革新,为矿节约资金9000多万元。 

  “工作室从最初成立时就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的态度。”回顾起过去的日子,王雷雨仍然记忆犹新。 

  2009年7月,雷雨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同煤集团首个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工作室明确了以服务生产一线为主体,以开展课题攻关、技术创新为内容,以提高员工技术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目的。 

  “当时,我们团队只有12个人,但是大家的学习劲头却很高,每天下了班,大家还要集中在一起,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学习效果非常理想。”王雷雨说。 

  为了使管控更加规范有序,“雷雨工作室”还创建了层次清晰的组织架构,实际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每位成员都会细心记录每一个可以改进的细节,反复讨论研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工作室成员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年龄结构也不同,但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营造‘比赶超’的氛围,为矿井创新发展献智出力。”作为带头人的王雷雨,话语里尽显责任和担当。 

  打造人才“孵化器” 

  人才兴企才能薪火相传。只有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才能让企业基业长青。 

  “雷雨工作室”成立后,提出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攻坚解难题”的口号,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职工人才队伍。 

  “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所长,为每位成员量身定制培训套餐,推出‘实训+实践’,‘课堂培训’与‘师带徒’培训互补,做好科技人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训。每年举办一些大型技术比武活动,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王雷雨的管理思路十分明晰。 

  建好“孵化器”,就能“孕育”出过硬的工技能型人才。如今在雷雨工作室的推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岗位标兵和技术能手。工作室成员吴永军获得同煤集团和马脊梁矿“劳动模范“”岗位能手“”节约能手“”科技标兵“”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张利军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采维修电工“优秀选手”称号。2016年,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二等功。 

  谈起自己的改变,张利军动情地说:“在工作室中每一天,我都有新收获,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高,更是劳模身上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值得我珍藏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精耕创新“试验田” 

  聊起最近工作室里活跃的“铁家伙儿”,工作室的80后的李振东打起了精神。作为科技革新组的负责人,研发创新成果、带领团队做课题攻关是他的主要目标。 

  最近,他和伙伴们刚研制出一款“地面巡检机器人”赢得大家一致好评。只见开关一动,这个‘铁家伙儿’开始前后移动,咔嚓咔嚓的声响就像电影里的变形金刚一样。 

  “这个机器内部采用麦克纳姆轮驱动结构,这种驱动结构可以让机器人灵活实现全向运动,内置红外循迹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自身运动路线,检测结果会通过顶部传感器进行实时传输,真正实现无人值守、远程操作的效果。”谈及创新成果,李振东眼中是隐藏不住的喜悦。 

  “我们工作室每年要制定几个创新课题,发挥团队力量,进行技术攻关。针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挖掘自身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潜能,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定期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引导大家从攻坚技术难题、改善管理流程和技术再造等方面入手,挖掘自身潜力,精取研发课题,把无形的创新成果转化成有形的经济效益。”李振东说。 

  近年来,“雷雨工作室”的创新成果不胜枚举。其中,“大同矿井近距离开采安全理论研究”项目获山西省进步科技进步二等奖,“自制移动式泥浆泵架”项目获同煤集团技术革新三等奖。自主研发的“顶板沉降观测仪”获国家专利,“综采工作面支架尾上隅角瓦斯探头无线传输技术”申请专利。 

  “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服务矿井安全生产是我们工作室永恒的目标。”王雷雨说。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