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能源>储能
丰田会长:汽车全电动化时代不会到来
2018-08-22 16:18  · 来源:日经中文网  · 作者:  · 责编:刘澄谚

  在全球车企纷纷转向纯电动汽车(EV)的背景下,此前一直将燃料电池车(FCV)定位为新一代环保车“头号种子”的丰田和本田等车企被迫转变方针。丰田提倡的燃料电池车和“氢气社会”会被纯电动汽车所取代吗?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对丰田会长内山田竹志(71岁)进行了采访,请他谈一谈对此的看法。

  记者:丰田加盟的燃料电池推进团体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50年氢气可贡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20%,您怎么看?

  内山田竹志:毫无疑问将来氢气会发挥一定作用。届时,基础设施的重新构筑将不可或缺。如果因投资负担巨大导致社会无法接受的话,氢气社会的构想将难以实现。各国制定时间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要。

  记者:纯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完善后,能带动燃料电池车普及的势头高涨吗?

  内山田竹志:今后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率的行动将会加速。在储存和运输可再生能源所发电力的方面可以活用氢气。

  如果快速普及纯电动汽车,那么几乎所有车企都会亏损,丰田也一样。我们将以刚刚满足(中国环保车政策等)规定的辆数推进普及。

  记者:连丰田也会亏损吗?

  内山田竹志:(从现状来看)任何一家公司都会亏损吧。纯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容量必须达到混合动力车(HV)的5倍左右。尽管“普锐斯PH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蓄电池容量仅为混合动力车的3倍,但仍为成本增加而苦恼。

  记者:有预测称2030年纯电动汽车将占到新车销量的3成。

  内山田竹志:太快了。丰田的年销量为900万辆,其中混合动力车为150万辆,占15%左右,丰田用了20年才达到这一比例。我认为到2030年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比例达到30%是不可能的。

  如果各国想尽办法限制(汽柴油车)有可能会达到这一比例,但是这样的话将引发混乱。消费者中也会出现不满。目前,(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电池寿命等亟待解决的课题还有很多。丰田正在开发的“全固体电池”也不够完善。汽车全部电动化的时代不会到来。

  记者:燃料电池车什么时候能普及?

  内山田竹志:我感觉2030年前后将出现变化。中国新能源车政策正式实施(2020年)10年后,纯电动汽车的实证实验将告一段落,加氢站也将普及到一定程度。届时燃料电池车将发展到第2代或者第3代。当年我主导开发的第一代普锐斯也一点都不畅销。

  不过,单纯依靠发动机行驶的汽车将消失。其原因是燃效和尾气排放均难以维持在理想状态,而且成本高昂。混合动力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将长期成为主流。

  记者:丰田正在扩充开发纯电动汽车的组织。

  内山田竹志:在中国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相比于加氢站,充电桩的建设进度更快。结合这种状况,丰田、马自达、电装联合成立了开发纯电动汽车通用模块的企业。反过来看,这也说明纯电动汽车的销量没那么高。实现主要技术的通用化可降低生产成本。我们希望像创业企业一样快速采取行动。

  记者:高档车品牌“雷克萨斯”的燃料电池版本等计划将按预期推进吗?

  内山田竹志:个别计划可能稍有变动。虽然不打算推迟燃料电池相关计划,但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丰田目前正大力推进开发巴士和卡车等商用车。还和日本7-11便利店共同推进使用燃料电池车配送少量货物的计划。此外,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制造燃料电池卡车。丰田将活用燃料电池车无噪音且动力充沛的优势。

  内山田竹志:1969年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工科专业,随后进入丰田汽车工作。1998年担任丰田董事,从2013年开始担任会长一职至今。是丰田社长丰田章男的左膀右臂,还曾担任日本最大经济界团体“经团连”的副会长等职务。其父亲曾主导开发“皇冠”车型,内山田竹志是第一代“普锐斯”的开发负责人,被称为“混合动力先生”。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