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网 | 日前,《日本经济新闻》与荷兰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对全球各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学术能力、研发水平进行了排名。结果显示,在30个全球关注的技术中,中国占据23个全球第一,美国拿下7席。在钙钛矿、基因编辑、薄膜太阳能、免疫疗法等代表全球科研尖端的10大领域中,中国占据7项冠军;其中薄膜太阳能已上升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薄膜太阳能因轻薄柔、弱光性好、颜色可调、形状可塑的优势特性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汽车、便携式穿戴用品结合等方面存在差异化的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太阳能发电的移动应用日趋广受关注,众多玩家开始入局薄膜太阳能。以汉能为例,就基于先进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开发了汉瓦、汉墙、汉伞、汉包、汉纸等一系列终端应用产品。与此同时,2015年以来国家能源集团(原神华集团)、中建材等大型国有企业及锦江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先后为布局薄膜太阳能市场投入资金超过了470亿元。
国内铜铟镓硒的产能正呈规模化扩张,推动着国家能源供给侧改革,满足日渐增长的移动能源需求。但随之而来的担忧是:铜铟镓硒中的“铟”,因其储量和产能均不高的稀有性,会不会成为制约薄膜太阳能产业的掣肘?
技术突围 积极探索降本方法
国家能源集团方面相关研发人员表示,“从中长期看,若铜铟镓硒组件得以在BIPV、汽车、飞机,甚至工商业分布式、大型地面电站等领域广泛应用,并且在回收铟的技术上没有突破的前提下,那么,囿于铟的储量、生产,大概率会影响铟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铜铟镓硒的生产成本。”
实际上,以汉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在规模化扩张铜铟镓硒产能的同时,也都在积极探索降本方法。如开发新型等离子喷涂靶材技术、靶材喷涂中损耗及残靶上的铟回收、RC镀膜产生固废铟回收、芯片切割及Web边缘的铟回收等手段,都是目前较为可靠的方案,可以大幅降低对铟的市场需求。此外,在铜铟镓硒电池中适当增加镓的成分、减薄电池膜层等方式,也可以减少铟的用量。
经测算,靶材喷涂中损耗及残靶上的铟回收率为98%,RC镀膜产生固废及无效Web上的铟回收率为95%,铜铟镓硒芯片转换效率以及生产良率的持续稳步提升,也能够降低约15%左右的铟用量需求。随着铜铟镓硒研发技术提升,转换效率提高,生产良率提高,回收技术的充分利用,1吉瓦的铜铟镓硒铟净用量将降低到10吨以下,而中期目标则为5吨/吉瓦-6吨/吉瓦。
在众多入局薄膜太阳能市场的企业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不断创新进取的推动下,尽管目前铜铟镓硒组件的生产成本高于单多晶组件,专业人士仍然有信心凭借其低衰减,以及柔性化、弱光性的优势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与汽车、快递车、低速电动车结合等方面会产生差异化的竞争力,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
供需稳定 1/10量即可产180吉瓦电池
铟(Indium)于1863年由德国化学家赖希(H.Richter)在锌精矿中发现的,属稀散金属,且迄今未发现单一的或以铟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铟矿床。在自然界中,铟矿物均以微量的形式分散伴生于其它矿物中,目前有工业回收粗铟价值的矿物主要为闪锌矿。许多合金在掺入少量的铟之后,可以提高强度、延展性、抗磨损与抗腐蚀的性能等,从而使铟得到了“合金的维生素”这样的美名,也有人称之为“奇妙的铟效应”。
中国铟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3%以上,是全球第一大铟储量国,但目前,由于未发现独立铟矿,工业通过提纯废锌、废锡的方法生产金属铟,回收率约为60%-70%。此外,根据USGS(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统计,全球铟(粗铟)探明储量预估5万吨,其中目前可开采的占50%。由此计算,在探明储量、可开采量不增长以及铟回收率不提升的基础上,目前能够得到可以使用的铟大约有1.5万吨-1.8万吨。
然而从现阶段看,铟尚不构成对铜铟镓硒应用的影响。”国家能源集团方面相关研发人员表示:“倘若将全球1.8万吨可使用的铟,全部生产铜铟镓硒电池,能生产1800吉瓦,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的量用到生产铜铟镓硒也能生产180吉瓦,就目前的铜铟镓硒产能而言,铟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
另外据了解,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铟储量国,还拥有株冶集团、中金岭南、锌业股份等多家全球领先的铟生产商,能够为持续增长的需求量提供强有力的供给。纵观金属铟近10年的价格走势,除了2014年炒作导致铟一度狂飙至5000元/千克,近几年基本都一直徘徊在成本价附近,大概在1400-1580元/千克之间。在偶发因素的刺激下,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是正常现象,但从综合存储量和产能等各方面看,铟价波动不会偏离正常价格区间太多。
随着开采技术、钻探技术、提纯技术、回收利用技术以及铜铟镓硒电池的制备技术不断提高, 铟的供需已经进入到相对稳定时期。铜铟镓硒薄膜产业将进入更低成本的高速发展期,万亿级薄膜太阳能市场将全面开启。稀有金属“铟”也将物尽其用,在稳步发展中迎来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 引领能源经济突破 实现资源型城市发展路上的弯道超车2017 / 03 / 24
- 煤炭电商仍需时间耕耘2015 / 12 / 07
- 上汽技术突围叫板合资 MG GS全新动力欲上演超越路线2015 / 01 / 15
- 百度:产品+平台式的突围2014 / 06 / 27
- 京东IPO突围 纵深运营能力待考验2014 / 05 / 23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