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烧煤”将成为败家行为
2018-06-29 14:09  · 来源:中国能源网  · 作者:王长尧  · 责编:王长尧

  一提起煤炭,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家被开了33张罚单却依旧不停产的煤业公司。煤炭企业不合规的操作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应当受到处罚。但在对其处罚谴责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依靠的主要能源就是这如今“人人喊打”的煤炭。 

  随着近年国家开始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工作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升级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味打压对煤炭不公平,煤炭也可以变成清洁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627日在陕西省神木市召开的2018中国兰炭产业绿色发展与应用创新大会上表示。 

  煤炭要像原油一样深加工 

  中煤集团化工管理部副总经理徐振刚在大会上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石化行业的同志问他:“你们煤炭搞什么加工啊?直接烧不就行了吗?”徐振刚反问道:“你们怎么不让汽车直接烧原油呢?原油不也能燃烧吗?还提炼汽油干嘛?” 

  这虽然可能是只一个段子,但依然可以反映出:煤炭一直被用作能源资源,给人留下了其用途就是“烧”了发电供暖的刻板印象。事实上煤炭经过深加工可以获取大量宝贵的工业原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表示,煤炭是有机与无机的混合物,碳原子与氢原子的比是1:0.8。我国年产约20亿吨年轻煤种中含大量碳氢化合物资源,通过高温气化可以取得大量氢气。 

  近两年氢能产业得到国家大力扶持,迅速发展,这时稳定的气源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天然气制氢技术较为成熟,却没有美国一样富足的天然气资源;而电解水制氢,虽然原理简单,中学实验室就能做到,但是电能消耗巨大。所以水煤气法制氢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也是最具实用价值的。 

  煤除气化外,低温热解也是煤炭加工的重要手段之一。 

  兰炭——煤炭低温热解的产物 

  兰炭的称呼始于我国民间,以其在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而得名。 

  据西安石油大学教授马宝岐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资源日益紧缺,促进了世界各国对于煤低温热解技术的发展。但截至目前,国外仍处于研究阶段,而中国已进入到工业化实验和生产阶段。 

  据了解,兰炭燃烧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PM2.5、总悬浮颗粒物等指标接近优质无烟煤,部分指标优于无烟煤。价格低于无烟煤。 

  此外,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加强散煤使用管理,积极推广优质无烟煤、型煤、兰炭等洁净煤,在民用煤炭消费集中地区建设洁净煤配送中心,完善洁净煤供应网络。 

  “这些年我国兰炭产业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下一步工作应主要研究在兰炭生产过程中,对产生的煤焦油等危废品进行有效减排。”倪维斗说。 

  环保重压下或对煤企优中选优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能源主体。但已很难出现煤炭价格与产量同升的情况。而兰炭目前处于示范项目阶段,能不能够成规模化的生产还要看示范项目是否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与会专家表示。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煤炭占据能源主体地位的情况下,针对煤炭的环保工作绝不会有丝毫松懈。 

  “企业环保指标合格,但依然有被叫停的可能。”一位与会专家在回答新疆煤炭企业询问政策走向时给出的答复。“在排放总量超过当地环境的承载力时,将会在指标合格的企业中选择指标更为优秀的企业留下。” 

  这意味着,煤炭企业要在环境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不被淘汰,必须不断完善自身,不能仅满足于合格。虽然淘汰很残酷,但这也倒逼了企业环保意识的提升,同时也为环保企业提供了商机。 

  就在会议第二天,28日上午与会企业新疆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与江苏海之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淖毛湖农场产业集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投资框架协议》。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