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环境和谐发展
2014-03-11 14:35  · 来源:能源网-中国能源报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为百姓送光明、送温暖,助城乡兴工业、惠农业,保环境更清洁、可持续。电力,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全国两会上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如新能源发展、治理雾霾、电能替代等,无一不需要安全可靠供电的保证,对此,两会代表感受颇深。

  电力鼎力支撑 经济跨越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主任张八五

  近年来,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发挥了“电力先行官”的作用,构建日臻坚强的电网,供电服务更加优质,这一切都为宁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作为基础产业的电力,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主任张八五认为,宁夏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也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到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就需要基础产业的支撑特别是电力和能源的保障。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不断创新实践,电网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发挥了“电力先行官”的作用,构建日臻坚强的电网,供电服务更加优质,这一切都为宁夏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

  宁夏的能源优势是煤。煤炭资源的深度利用对于提升自治区能源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也关系到全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张八五表示,宁夏应用好区内资源,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煤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推进深度加工,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张八五分析,基于掌握的数据,煤炭用于就地发电比直接销售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增加一倍。目前,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已投运,这是宁夏实现“西电东送”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该工程年输电量相当于每年输出原煤近1400万吨,直接增加的税收及政府基金收益约15亿元。自治区的第二条电力外送通道——宁东—浙江±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也已取得全部核准性文件,工程建成后,将实现更大规模电力外送,加速宁夏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步伐。

  作为西部资源富集省区,宁夏风、光资源丰富,是我国第一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目前,其新能源总装机已超过400万千瓦,发电量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100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已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国网宁夏电力通过电网建设、科研创新、并网服务等方法,做到了新能源发电全额消纳,宁夏区内没有出现弃风、弃光现象。张八五说,我们也正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西部乃至全国新能源发展探索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

  虽资源丰富,但宁夏的节能降耗压力并不小,张八五对这点有深刻的认识。2014年,宁夏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一季度工业增长情况不容乐观,经济发展目标完成的关键在于能耗,“保增长、调结构、降能耗”是重点工作。宁夏所在的“甘(肃)宁(夏)”城市群,是国家“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张八五表示,今后宁夏将提升化工、冶金、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的节能环保水平,限制电解铝、水泥、钢铁等行业低层次扩张,淘汰行业落后产能,分解细化节能降耗任务,年内减少220万吨标煤能耗,实现能源就地转化。同时,在制度保障方面,自治区政府制定了2013~2017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全面推进城镇清洁电力供暖和电动汽车应用创新示范,助推节能减排。宁夏已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推动电动汽车进入市民家庭。

  今年,“全面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张八五认为,宁夏在硬件上没有太多优势可言,但完全可以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上比别人做得更好。如何优化?供电能力和供电服务是重要的一环。目前,全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等都将落户宁夏,自治区政府还将着力打造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经贸交流合作的通道和平台,张八五期望国家电网公司一如既往地支持宁夏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继续建设坚强可靠电网,助力宁夏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命脉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运城市市长王清宪

  电力属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领域,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山西省运城市正在勾勒出一幅崛起的经济发展蓝图,而在这一蓝图的背后,都有着电力的身影。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命脉,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同样为农业、工业、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与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运城市市长王清宪认为,供电服务对促进运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网改造赋予农业生产新生命,电力保障为工业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在供电企业的支持下,运城逐渐走出了一条新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3年,运城农民人均纯收入7262元,2014年的预期目标是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6元。王清宪认为,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进一步推进运城农业现代化发展,引进利于农业发展的企业,同时要大力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毕竟,让农民有一个安定幸福的生活,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稳定、快速发展的根本。

  王清宪说,这几年农村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农村供电能力初显不足,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解了燃眉之急,提高了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这项工程的实施使很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不再受电网的限制,供电质量也得到有效改善,对市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于电力服务,王清宪有很高的期待,供电服务的周到让他对供电企业充满信赖,尤其在服务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时,他深刻地感受到:工业进步源于电力这个坚强后盾。

  长期以来,针对运城确立的重点项目,供电企业帮助客户走业扩程序,宣传用电政策,跟踪做好供电服务,全力促进了重点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有效提升了运城招商引资能力。同时,供电企业还畅通重点项目用电绿色通道,在全市率先为重点企业开办“电贷通”业务,供电服务全面提升。

  王清宪认为,城乡生态化建设亦离不开供电企业的支持。他说,加快生态智慧城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改善生产管理,强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工作,逐步建立起低能耗的生产体系、适度化的生活体系、可循环的资源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这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民生的战略性任务,也与供电企业的“绿色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王清宪呼吁,政府应高度重视和支持电力事业的发展,及时研究解决电力供需、建设和设施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供电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电网建设推动藏区经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甲登·洛绒向巴

  充足的电力保障为藏区百姓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供电企业与藏区应加强相互合作,共同助推甘孜经济发展。

  电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充足的电力带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也为工业生产、商业发展带来契机与支撑。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甲登·洛绒向巴在谈起国家电网公司对藏区电力建设的话题时,感慨万千。他认为,供电企业与藏区应加强相互合作,共同助推甘孜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甘孜州地处四川西部,面积15.3万平方千米,人口110万,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就电力来讲,过去甘孜藏区的电网情况并不理想。18个县的输电线路均是“各自为政”的供电体制,加之电网设备陈旧落后,导致电力供应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藏区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过去电网的落后情况,给甲登·洛绒向巴留下深刻印象。

  2006年1月,国网电网公司加大了对甘孜藏区电网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加大技术对口援建力度,促使甘孜县级输配网设备逐渐得到改善,电力保障不断延伸扩展。

   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投资32亿多元建设“新甘石”联网工程,这条“空中高速公路”成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的新通道。工程建设异常艰苦,建设者不畏高寒缺氧,挖坑立塔架线,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这条长1015千米的供电线路,彻底解决了甘孜地区藏族百姓几十年缺电的问题,当地百姓都高兴地把它称为迎来的“第二次解放”。

  对于国家电网“落地”藏区,甲登·洛绒向巴记忆犹新,而国家电网公司对于甘孜地区的电网建设并不止步于“新甘石”联网工程。目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投资在甘孜州建设一项重大工程——甘孜“电力天路”。该工程建成后,将为甘孜州藏区21万无电户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助力解决这些地区的民生问题。

  据了解,全国电网投资的10%在四川,四川的17%在甘孜州,甘孜州水电可开发超过4000万千瓦,太阳能、风能、地热能超过2000万千瓦,今后,甘孜州很可能成为全国第一的绿色能源大州,也将成为川电外送的能源基地,甘孜电网将成为国家电网重要的电源点。

  从国家电网进入甘孜藏区,仅仅8年的时间,在广袤的甘孜大地上,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铁塔不断增多,连接起一条条银线,正推动着甘孜藏区的工农业发展,牧区藏族百姓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甲登·洛绒向巴欣喜地评价,电网建设不仅对甘孜州加快水电开发、促进资源优势转化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增进民族团结和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