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油气>石油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自主研发新型纳米智能驱油技术
2017-07-26 16:50  · 来源:中国石油网  · 作者:闫建文  · 责编:油气

  近日获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简称勘探院)自主研发的纳米智能驱油剂,首次亮相低渗透油田扩大波及体积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后,引起广泛关注,为特低/超低渗透油藏长期稳产带来希望。

  近年来,中国石油新发现储量规模快速增长,低渗透难采储量已成为油气储量增长的主体。长庆特低/超低渗透油田水驱约有30%的毛细孔隙注不进水,稳产难度越来越大。

  纳米驱油研究团队认为,水的强氢键缔合形成大分子水网络是低渗透油田注水困难、特低/超低渗透油田注不进水的主要原因。单个水分子直径为0.4纳米,大小与气体相近,而特低渗透油藏的孔喉直径为0.56微米至2.52微米,超低渗透油藏的孔喉直径小于0.8微米,特低/超低渗透油藏注单分子水与注气的阻力相近。为此,通过添加化学剂减弱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作用,产生“小分子”水,这一思路,理论上可以全部波及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把剩余油驱替出来。

  勘探院自主研发的第一代纳米驱油剂样品QS-SiO2,减弱了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作用力,使普通水变成了更小的“小分子”水,更容易注入毛细管,大幅度降低了注水“门槛”渗透率。QS-SiO2注水波及到了普通水无法注入的低渗区域,这些区域存在大量的剩余油,是低渗透油田大幅扩大波及体积的潜力所在。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