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油气>石油
打造高效新型采油管理区
2017-10-23 20:31  · 来源:中国石化报  · 作者:赵士振 杨辉 李军  · 责编:张楠君

  103口油水井,需要多少名员工管理?

  胜利采油厂管理五区注采504站的答案是:今年7月之前为50多人,而如今是11人。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11人的管理下,油水井的各项指标竟然不断向好。

  取得这样惊艳的成绩,在该站站长于培晓看来,得益于新型采油管理区的建设。

  新型采油管理区不同于以往的采油管理区,它以效益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支撑,以价值创造为引领,精干注采主业、剥离辅助业务、优化岗位配置,突出油藏经营管理核心业务,通过配套机制,拥有一定自主决策权。

  目前,胜利油田10家开发单位共建设完成11个新型采油管理区,用工由3889人减至2112人,减幅46%;单井用人由0.96人降至0.52人,劳动生产率提升73%。

  由“小而全”到“专而精” 

  如今,对于培晓来说,工作是件幸福的事。

  从今年7月之后,他的工作内容变得单一了。他所在的注采站工作业务从213项减至64项,只负责油水井的日常维护保养。

  于培晓说,过去管线穿孔等工作让一线采油工疲于奔命,当天安排的油井基础管理工作有时都难以完成,更多是干了维修的活儿。现在,他每天考虑最多的就是怎么高质量地完成既定工作,提高油水井基础管理水平,提升效益。

  于培晓工作内容的变化,是管理区对业务重新梳理、进一步推行专业化管理的结果。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中,只保留油藏管理和注采管理两项核心业务,再建立与专业化队伍之间的甲乙方市场,努力实现架构最简、流程最短、效益最优。

  油公司体制建设完成后,采油厂管理层级由“厂-矿-队-班组”压扁为“厂-管理区-班站”,但管理区依然存在组织结构臃肿的现象。

  剖析胜利采油厂管理五区可以看出:在新型管理区建设之前,该区“三室一中心”下设注采站、维修站、资料化验站、注水站、监控站,在站下面又设置了井控班、化验班等9个班组。管理链条冗长。

  在新型管理区建设中,管理五区将原班站的技术分析、生产运行、经营职能上移至管理区机关,建立更加精干高效的“三室一中心”。改革完成后,“三室一中心”下设注采班、资料班等执行操作层,实现管理区直接管到班。

  新型管理区变革了生产组织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实现了进一步主辅分离、专业化整合,更突出油藏经营管理核心业务,提高了管理区的效率和效益。

  由“被动实施”到“主动算赢” 

  不久前,史115-16井功图由“供液不足”突然变为“抽喷”。现河采油厂史127采油管理区生产指挥中心管控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集中决策,判断该井“水窜”,随即通过远程在线调配,精准实施“势差交变调流线均衡驱替”的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流场调整,史115-16井液量不降、含水率下降,累计增油336吨。

  史115-16井的成功治理,离不开油藏大数据的分析利用。但在该管理区经理孙宇鹏看来,这也得益于管理区对区块配注有了自主权。

  以往,像注采调配,管理区需要先打报告给厂地质研究所,审核通过后才可执行,效果相对滞后。如今,管理区依托信息化提供的实时情况及历史资料,可自主决策、自行调整,处理问题更果断、及时、有效。

  过去,管理区在措施方案上没有话语权,成本费用则由项目组切块。管理区是离生产一线最近的单元,却在生产经营中受制于诸多“婆婆”,无法施展拳脚。这种权责不对等,导致背负产量和效益考核指标的管理区,无法有效调动员工创效增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消除这一弊端,胜利油田引导全员将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向价值创造聚焦。年初,油田明确提出,管理区能干的事,采油厂少管一些,管理区管不了的事情采油厂要担起来。按照这一思路,油田、采油厂、管理区重新理顺各自职能定位,全面构建以油藏经营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全力打造油公司建设升级版。

  在构建拥有一定自主决策权的新型采油管理区过程中,采油厂逐步放权,赋予管理区注采调整、产量优化、存量措施决策等权力,充分体现“干不干有自主权、怎么干有发言权”,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用有限的资金获取最大的效益,由“被动实施”向“主动算赢”转变。

  从“蓝领”变“白领” 

  在一线工作16年,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五区员工韩兴忠养成了与油井“零距离”接触的习惯。

  但今年,他由采油工转为监控岗员工,每天通过生产指挥系统足不出户就可掌控油水井生产数据,“这在以前不可想象”。

  这套集生产监控、报警预警、生产动态、调度运行、生产管理、应急处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运行系统,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提供生产动态信息。

  “两化”融合颠覆了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生产管理运行模式,帮助采油管理区实现机构最简、人员最优、效率最高。

  随着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胜利油田开始探索取消夜班岗。2014年,在工作写实的基础上,油田逐渐推行无固定人员值守模式,后来全部推开。目前,新型采油管理区已全面实现“中心管控+流动”巡检模式,一线员工从“蓝领”变为“白领”。

  胜利油田“四化”(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信息化提升)建设项目部副主任鲁玉庆说,新型管理区建成后,很多偏远井、海上平台实现无人值守,值守员工撤下来,无需再忍受风暴、孤独。初步预计,取消夜班后,油田至少有8000名员工受益。

  在管理区工作质量不降、管理水平不降的情况下,信息化建设将更多人员从重复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到数据分析应用上,精准掌控油井运行状态,工作更有质量效益。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