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沙漠腹地塔中又一口碳酸盐岩井——中古262井转气举作业后,油气日产量比措施前增长16吨,彰显了效益开发带来的“生命旺季”。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具有多重孔隙特征,具有非均质性、成藏复杂性等特点,储层埋藏深度普遍超过5000米,开发初期产量高,但开发中易出现压力和产量骤降问题,部分高产油井甚至变成水井,被石油专家称为世界级难题。
“见油不见田、高产不稳产”是制约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的瓶颈。
塔里木油田通过加强科研攻关,采取“六个转变”管理措施,有效治疗了难度大、效益差这一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建产的顽疾。去年,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油气田生产石油220万吨,占油田石油液体产量的40%以上,在油田开发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油藏描述从储层为主向油源断裂为主转变。针对碳酸盐岩不同尺度断裂,创新形成了“解释性处理—断裂刻画—断裂组合”的走滑断裂地质建模与断裂解释技术,发展了基于断裂刻画及成效分析的分级、分段、分类评价技术,持续深化了走滑断裂分段差异控储控藏的地质认识,有效指导评价产建井位部署。
开发部署从区块撒开向断裂带集中布井转变。塔里木油田通过逐条断裂带分段分类评价,总结出了油气富集规律,找准了油气富集的断裂带、断裂段,确定了井位部署原则。哈拉哈塘油田投产成功率从2016年的67.5%上升到86.2%,开发成效持续走好;塔中大幅增加产建井点,成功率再创新高,达到92%;哈得和富源是地质条件高度类似的两个区块,采取同等规模的产能区块产建思路,富源从2016年沿断裂带探明建产,钻井数量减少过半,仅用16口井建成同等产能规模。
新井设计从避断裂向穿断裂,完钻原则从见好就收向打漏强钻转变。传统观点认为新井部署要靠近断裂,但必须避开断裂,而塔里木油田研究认为断裂带本身就是油气富集场所,新井钻进必须斜穿断层,发生井漏后强钻30米至50米,完全揭开优质储层,有效沟通缝洞体,从而降低完井改造成本。哈拉哈塘、塔中两个地区,2017年完钻54口井,未经酸压直投40口井,直投率分别比上年提升12.9%和33.7%,完井改造降本增效明显。
开发井型从水平井向斜度井转变。塔里木油田通过加大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开发力度,有针对性地将井型由水平井转变为斜度井,实施后斜度井与水平井+分段酸压相比,单井每米成本降低1290元,单井成本降低18%。塔中Ⅰ号气田推广实施开发井型转变,完钻的中古102-3X井,单井投资较相邻的水平井中古102-2H井减少3300万元,且开发效果好。
钻井入靶从随钻GR地质导向向随钻VSP地震导向转变。针对以往随钻GR地质导向实施存在靶点平面归位不准的问题,塔里木油田在碳酸盐岩钻井过程中推进随钻VSP地震导向钻井技术,实施37口井单井直投率75%以上,每口直投井节省酸压等钻完井投资200万元以上。
老井措施从被动侧钻救活失利井向主动深化油藏认识、多举措并重转变。老井措施中,塔里木油田引入断溶体油藏措施思路,精细开展断溶体刻画,有效指导了老井侧钻、微侧钻、排水采油、上返改层等多方面措施的开展。塔里木油田加大排水采油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中古29-1井在关井近10个月后开始排水采油,排水1500立方米后稳定生产,已累计产油1.69万吨、天然气364万立方米。哈拉哈塘区块有9口井开展排水采油试验成功7口,增油3000吨。
有了思路引领,才有底气对难题说“不”。通过“六个转变”,塔里木碳酸盐岩油气田效益开发建产曙光初现,主力碳酸盐岩气田的塔中Ⅰ号气田,过去一年效益开发盈利超6亿元,确保了每一份优质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为塔里木油田持续创效奠定了基础。

- 塔里木建成首个百万吨产能碳酸盐岩油田2013 / 11 / 13
- 顺北油田科研成果助推产能建设2017 / 05 / 19
- 哈拉哈塘油田产油逾600万吨2017 / 03 / 08
- 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开发重大科技专项收官2017 / 01 / 10
- 国内首座碳酸盐岩储气库实现大规模注气2014 / 07 / 07









- 阳光电源日本展会签单100MW
- 国家电投年度“成绩单”亮眼
- 红沿河核电基地上网电量再创新高
- 2020清洁取暖县长论坛媒体吹...
- 国家电投首期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 “零碳中国”倡议在京发布
- 天鼎联创携手宏华国际 共创海...
- 生态文明社会化实验室“企业...
- 中国能建参与完成的“长江三...
- 阿特斯集团2020年新春联欢会...
- 阿特斯2020全球销售大会拉开序幕
-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
- 国际新能源年会共商“转型和...
- 2020年中国水电发展论坛暨水...
- 2020年山西省能源工作会议召开
- 鉴衡成立风能专家委员会
- 2020硅藻新材料科研成果新闻...
- 能源数据与网络安全展将于3月...
- 电力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电力关...
- 2019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