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16亿节能资金被挪用冒领 评:须加强公众监督
2013-06-24 15:39  · 来源:中广网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审计署最新发布"5044个能源节约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结果"公告显示,近两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希望通过以奖代补、补贴终端消费者等方式支持地方和企业实施资源能源节约利用项目,鼓励居民购买节能产品。

  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次审计居然发现,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16.17亿元,占延伸审计资金额的2.6%。其中,有多家知名家电企业,共骗取了国家节能补贴9061.84万元;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也用非环保汽车,骗得节能补贴共计1725.6万元。虚报产品销售数量、申报不实材料,有些企业为了骗取补贴,可谓是费尽心思。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三大政策实施以来,部分企业通过五花八门的造假方式骗取国家财政资金补贴的现象并不少见。尽管有关部门不断打击,但违规骗补现象却屡禁不止。究其根源,还是利益作祟。在财政补贴的巨大诱惑下,不少企业已然对"违规"失去了免疫能力。

  骗局很简单 复查很容易

  事实上,此前的多轮家电刺激消费政策中,都有企业被曝出骗取补贴的现象,一些行业人士也透露"骗取补贴是行业潜规则",但是由国家审计署公开审计结果还是第一次。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指出:"这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丁兆林表示,这样的骗局很简单,要进行复核也很简单。

  丁兆林:其实骗补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没卖这么多,但是数字多加了一些,然后报上去,审查的人就按照报的补贴。其实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以关键问题是这个钱是谁的?这个钱在管家的手上,但是钱的主人没有出来。管家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所以不太负责任,其实真的要复核很简单。管家把那么多主人的钱弄到手上,然后声称能够为主人做出很好的刺激政策,但事实上留下了太大的漏洞。这样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在变成骗子,因为利益诱惑太大了,有些企业一年的利润也不如领的补助要大,这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潜规则。

  任何公民都应该可以追查和起诉

  节能产品、节能里面、政府补贴这么好的政策,居然成了一小部分人发财的办法。丁兆林认为,解决问题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进行追查和起诉。

  丁兆林:得利的是骗子,管家肯定也是得利的。骗子如果从管家那拿到钱之后,也会给管家一些感谢,所以最后受损的是主人。财政的钱其实是公众的钱。解决这样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事后追查很简单,事前可以监督。管家要负责任,事后如果发现,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对骗子进行追查和起诉。

  其实,这实际上属于企业跟全体公民的对抗,现在的问题是全体公民代表没有出来,钱的主人没有出来,那么企业就会轻易寻找漏洞,只要把管家搞定,主人不知道,这种漏洞会让任何一个企业认为这是安全的。所以如果仅仅把一切期望寄托在管家身上,让他自己去采取行动,自己监督自己,这就是机制巨大的漏洞,是一个黑洞。

  人大代表没有起到作用

  现在的监管缺少追责的机制、倒逼的机制,出了问题应该反追责。丁兆林表示,现在监管、追责的主语大多数人不清楚,人大代表并没有起到作用。

  丁兆林:谁来监管,谁来追责,这个主语大多数人搞不清楚,所以到最后它就不存在了,这个钱的主人是谁?一定不是管家,是代表。我们有这样的机制,但是人大代表事实上没有起作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方式可以解决,一是短期的补贴可以用,但是一方面给企业进行补贴,另外一方面就是借用市场机制给消费者进行补贴,消费者拿了补贴券以后再去选择。但是短期补贴只是短期的输血措施,最终还得要建立长期的造血设施,节能企业或者节能产品之所以能够出来,政府有一定的扶持,最终还是得由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让节能的造血出现,那个时候市场功能最大的一点就是竞争和优胜劣汰。

  加强公众监督将产生巨大威慑力

  这个问题又在消费者身上,由每一个消费者个体向政府主体去领到优惠券,然后再来解决。其实在前一段的补贴过程中,是每一个消费者个体在购买之后,需要把购买的发票复印件、购买的机器条码、购买者的身份证复印件提交给商家由它来做,这么严格的方法也会出现问题,把它改成消费者领券,恐怕还是会有这样的问题。丁兆林认为,加强公众的监督机制会产生巨大的威慑力,让骗子不敢轻易行动。

  丁兆林:每一个消费者都是公民,每一个公民都是中央财政的主人,这是真正的主人。其实海外也有这样的补贴,但是再大胆的骗子,可以骗一个个人,但不敢骗公众,因为骗公众会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问题是我们的公众被屏蔽掉了,这是最大的问题,任何一个人如果发现这里面有问题都可以起诉,而且这种起诉可以涉及到一个相关的产品、或者相关的个人,一个人赢了,所有人都得到赔偿,这种机制产生的威慑力,即使制度上有一些瑕疵,骗子也不敢轻易行动。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