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经济日报:莫让废电池回收“冷热不均”
2013-09-16 14:49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  · 责编:系统管理员

  废电池出路何在?在对这个题目的深入采访中,记者有两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公众对废电池的污染认识已经非常统一,分类处置成为一种自愿行为。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随着各种环保知识的普及,公众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正成为一种自觉,这为全社会共同创造美好家园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是没想到,企业对废电池的集中处理兴趣不大,参与度很低。充电电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废弃的可充电电池往往与废一次性电池一样当生活垃圾处理,无人回收,存在污染隐患。而对于不必集中回收的低汞或无汞废一次性电池,感兴趣的企业就更少了。

  一方面是公众的“热”,一方面是企业的“冷”,分类集中的废电池处于“无家可归”的境地,企业从经济利益考虑又不作为,废电池回收面临困境。

  《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已颁布10年,今天,我们能否为废电池的循环再利用做点什么呢?

  比如,完善相关政策。10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众环保意识大大增强,产业转向绿色发展轨道。仅就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而言,不少研究者都加入了废电池再利用的技术攻坚,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按照《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要求适时修订细则,严格规定废电池回收责任单位的法律责任,引导建立合理的回收体系,确保废电池的回收利用进入良性循环正当其时。

  比如,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条件不成熟、回收成本高等,都制约着回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权责不清,管理空白,也为废电池的回收利用增添了难度。这亟须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加强对已制定政策的落实,让制造商、经销商等切实担负起回收责任。

  同时,电池的制造商、经销商也应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可充电电池,在制造及流通环节,制造商要充分考虑到废弃后的回收,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影响。

  最后,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公众知道垃圾要分类,但可能很难弄清怎么分类。在回收设施上做出标识,在电池产品上做出标识,或是通过广泛地宣传加强科普,让大家知道该如何回收废电池,这都不失为很好的办法。

  小小一枚电池,其背后涉及公众、企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我们关注废电池带来的环境危害隐患,希望放入回收箱的废电池能变废为宝。我们也期盼着,能够形成一个物尽其用的良性循环系统,让科学环保真正渗入到公众生活的一点一滴。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