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中美近1800亿能源大单能否终结零和思维
2017-11-13 09:04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瞿剑  · 责编:张楠君

  盘点此次中美元首外交经贸成果,两国达成的总共34笔、价值2535亿美元大单中,能源项目三分天下有其二(1754亿美元),无疑是汪洋副总理提前透露“好戏在后头”中的重头戏。

  这份超出普通人想象、也超出业界预期的大单,在令两国能源人兴奋的同时,似乎昭示着另一种更深远的可能性——零和思维的终结。

  零和,很形象的命名——博弈双方收益、损失相加之和永远为零,没有任何增益和进步。这一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说白了就是“一根筋”思维:非此即彼,有你没我,甚至你死我活;不存在任何妥协,也就排除了共赢的可能。

  中美关系中的零和,包含一系列从简单计算到复杂博弈的对抗性思维,能源领域尤为典型。其中一个经典算式就是,作为“建立在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人均一吨油”的表观消费量,使得石油这一普通能源商品瞬间充满战略属性;以此反观正快速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后者如果也达到这一大数,恐怕吃尽当今世界原油年贸易量的全部也未必供得上。由此必然延伸出你多我少、你胜我败,甚至“终有一战”的零和结果。

  零和思维不是空想,当期能源、外交政策和行动受其影响至深。对后来者日益逼近的脚步,美国的焦虑显而易见;中国“三桶油”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不难看出曾小心翼翼地绕开某些敏感区、避免触碰美国核心利益的考量。无论鸽派鹰派、乐观还是悲观,都难以否认,几十年来,中美围绕能源利益,曾有过各种博弈、各种提防、各种算计,双方早已是心照不宣。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时代不同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尽管燃油车退出并不如媒体渲染的那样“进入倒计时”,但基于化石能源的内燃机被电动机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地替代是大势所趋,石油终将脱下其“战略”外衣,回归普通能源商品的属性,直至有朝一日作为动力源一钱不值。这正是零和思维松动的前提,于是,另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的思维得以产生:你有剩余的资源,我有现实的需求,与其墨守成规,死抱着终将过期的“战略储备”不放,不如早兑现早好,换来成千上万的工作机会和竞选承诺的市场繁荣,这不就是“美国优先”吗?换来稳定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和优质持续的市场供给,这不就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中国梦吗?

  零和思维开始松动,中美能源大单开了个好头。而终结零和思维,需要两国有识之士想更多招、做更多事,一个更少对抗、更多和平发展的世界由此可期。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