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国内
苦难之歌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2020-08-26 16:54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作者:阎仁厚  · 责编:李云鹏

  一位九十岁的鄂温克族老妇人,讲一段故事,从清晨讲到黄昏,直到半个月亮爬上来。她讲述的,是自己的一生,也是一个民族百年的苦难、美好和活着的历史。

  这是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呈现的故事梗概。事实上,作家不只是在记录一段故事,她记录的,是太阳和月亮,是鲜花和雨露,是黑夜和火种,是汹涌的河流和幽寂的森林,是惊魂的雷电和无声悲泣,更是无尽的忧伤和长久的缅怀……

  鄂温克人出生在希楞柱里,奔跑在驯鹿身旁,成长于原始森林,过着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他们用利箭、猎枪、捕兽夹子,获得食物和生存的权利。男人们彪悍、雄壮,女人们勤劳、能干,循着古朴的生活方式,生儿育女,繁衍生息。

  在鄂温克人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斗争的同时,时代的洪流也裹挟着这个民族艰难行进。日本侵略者曾经搅乱他们的生活,大兴安岭的开发,现代文明的脚步,终究催促他们慢慢走出世代居住的森林,去过一种他们祖先不曾有过的生活。时代的步伐,是挡不住的,它带给一个民族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民族的历史,苦难成河。一个好端端的人,或许因为一个闪电,一只猛兽就会逝去;一个好端端的家,或许因一阵狂风,一场暴雨就会倒塌。他们有大苦难,也有大慈悲,更有大无畏。他们不断地行走,一边告别亲人的遗体,一边寻找新的家园。

  日复一日,鄂温克人随着驯鹿不断迁徙,哪里有苔藓、蘑菇和河水,就去哪里。面对暴雨、风雪、瘟疫,他们不曾停下脚步,用烈酒、歌声和舞蹈激励族群继续前进。一个人倒下了,族人便把他放进风里,让他不用抬头就能看到太阳和月亮,不用呼吸就能氤氲鸟语和花香。

  每次需要救人时,萨满妮浩的心就要被刀割无数次,因为她救一个人,就要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可当重病的人找到她时,她即使悲伤,也总会说一句“我是萨满,怎能见死不救呢?”之后,毅然穿上自己的神衣敲响神鼓。她一次次在忘我的舞蹈中,拯救他人,放弃亲人乃至自己的生命。这个残酷的场景,出现了多次,作为读者,脑海中总能浮现出为众人抱薪者,想起走向祭台的无畏先知们。他们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奉献、牺牲的崇高道义,而这也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鄂温克人,和驯鹿一样自由,他们听从自然的召唤,与森林、湖泊、风雨和谐相处。尽管雷电曾带走他们的亲人,尽管风雪曾夺走他们的驯鹿,尽管湖泊流淌着他们的眼泪,可他们依然留恋着森林,留恋着风声,留恋着苔藓,留恋着星辰和月光,那诞生于风中的自由之身,终将由风带走肉体和灵魂。

  鄂温克族的历史,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曾经走过的艰辛之路?那些茹毛饮血、刀耕火种、长途跋涉的先人,早已湮没在岁月的轮回里了,但《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故事,仿佛让远去的生命又回来了,他们的苦难,他们的幸福,他们的悲歌,是那么的远,又是如此的近,像自然与生命的轻唤之声。

  (作者供职于河北亚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走向我的小康生活.jpg
34e1ed201302e35c880cd976cf7a656.pn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