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到底要不要吃翔?让我们建个模型预测一下!
2017-05-22 09:38  · 来源:中国能源报微信  · 作者:  · 责编:王长尧

  一个有味道的赌约

  事情源自聚美优品董事长陈欧的一则微博,宣布聚美以3亿人民币收购街电科技股权,正式进军共享充电宝市场。

  未来真的啥啥都能共享了吗?“纪检委”王思聪第一个坐不住了,发朋友圈表示“能成我吃翔”。

  

  随后陈欧和他撕了起来,“希望不要因为你的情绪不让这个项目入驻万达”,这场争议引发了不少社会关注和争议。

  

  而斯坦福的于洋帅哥@于洋是少年啦在微博上发文道:

看到陈欧和王思聪为共享充电宝能不能成在撕。其实大家何必靠“因为所以但是而且”呢?建个模算一算不就可以了么?

这个商业模式大致判断一下的建模实际上是不难的。就充电宝有没有未来,是可以尝试建立一个模型去分析它——正如之前建立模型分析“公共车位置信息分享”能不能成为一个商业模式一样。

  talk ischeap , show me the code~~ 文因学堂(ID: wenyinstudy)的三爷一拍大腿——撕既然无用,那就动笔用建模的方式算一下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吧。一直关注此事的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获得授权后转发给大家,欢迎探讨~~

  1

  

  风险先行

  与共享单车不同,共享单车是 B2C 的生意,只要满足了 C 端的需求,那么使用量增高不足为奇。但是共享充电宝是 B2B2C 的生意,受益端是 C 端,但是充电宝却是要投放在 B 端的。

  对餐厅来说,这东西给其带来的风险则是——降低翻台率。

  寻找利益交集,创造可持续的合作模式是一个难点。但是准确寻找切入地点,培养用户习惯,也不是不可以克服这个困难的。

  除去眼前的风险,小电科技的投资人认为共享充电宝将是一场在未来 5 - 10 年内竞争都很激烈的生意。也就是说,前面这些年很可能都是烧钱的阶段。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享充电宝的在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电池技术的发展。试想,当手机电池的续航时间达到 16 小时左右,移动充电的需求还会高频吗?我们甚至可以做出结论,当手机电池的续航时间大于外出时间时,那么移动充电不再是高频需求。

  那么穿越重重带着霾的风,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是否真正能够成立的呢?我们接下来将从共享充电宝的最终形态进行分析和测算,注意,这里将不考虑获客阶段和培养习惯的费用。

  2

  

  开始建模测算

  step1:选择充电宝样例

  在研究问题之前,要先选一个合适的充电宝作为例子进行计算。所用充电宝应该满足一些条件,比如零售价小于押金(100元)、轻便、能在1-2小时内达到显著的充电效果。我在亚马逊上找到了一款符合上述条件的充电宝,售价为 88 元的充电宝:容量为4200mAh,充满IP5需 3 小时,充满电池需要 7 小时,可给手机充电约 2 次,完全循环使用约 500 次。

  step2:计算手机电量分布

  手机电量状态分布

  电池的放电过程虽然不是线性的,但是对用户来说重要的是”剩余使用时间”而不是”剩余电量”。因此我们要研究的是手机剩余使用时间的分布状态,相对时间为线性(拍脑门假设)。那么一部开机的手机将处于”使用”或”充电”状态,此处忽略剩余电量与剩余使用时间的差异。

  一部手机从满电量到没电的时间用 t_discharge 表示,完全没电的手机充满电的时间用 t_charge 表示,在手机电量低于 r 时会产生充电意愿,假设充电概率与手机剩余电量线性相关:

  则手机的一个充放电周期为:

  > t = (1-r)*t_discharge + (1-r)*t_charge

  人均平均每日外出时间为 T,则每天在公共场所产生的充电需求上限为Nmax,假设外出时手机的电量在没有使用充电宝时完全随机,放电周期的期望为 E(t),则:

  > Nmax = [T/E(t)]*E(1-r)*t_charge

  IP6s 的使用经验

   

  以我个人对 IP6s 的使用经验,手机充满电到用完大概可以用 7-8 小时,在电量低于 40% 时我会产生充电意愿,一部完全没电的手机充满电需要 3 小时。假设充电概率相对于电量也是线性的(拍脑门),那么可以得出一个周期为 8.4h。假设可能使用移动电源的人平均外出时间是10 h/d。

  即取 t_discharge 为 7.5,r 为 40%,t_charge 为 3,T 为 10,则:

  > E(t) = 8.4

  Nmax = 2.86

  则一个在外面的人需要充电的概率:

  > P = Nmax/T

  此时P = 28.6%。

  step3:选择一处商业地区进行取样

  

  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两家星巴克店铺进行人流的取样测算,下面为详细内容:

  星巴克嘉铭中心店:位于嘉铭中心 B1 层

  —— 座位:33个,店外座椅,店内座椅,吧台座 2 个

  —— 停留人数:

  •   工作日 12:44,站者 8 人,坐者 13 人

  •   工作日 13:16,站者 4 人,坐者 16 人

  •   工作日 17:06,站者 2 人,坐者 10 人

  单店均值:13 人

  星巴克嘉盛中心店:位于嘉盛中心 1 层

  —— 座位:44 个,吧台后方单人沙发座 12 个,吧台座 12 个

  —— 停留人数:

  •   工作日 12:44,站者 3 人,坐者 14 人

  •   工作日 13:16,站者4、5人,坐者 27人

  •   工作日 17:06,站者 0 人,坐者 16 人

  单店均值:19 人

  假设只有坐着的人才会充电,两店均值:16 人

  营业时间为每天 10h,充电概率 P = 28.6%则单店充电需求为 nps

  > nps = 营业时间 * 在店人数 * P

  此时,nps = 45.76 h。

  以北京为例,共有 256 家星巴克。上述两家星巴克都属于小型星巴克,但地处东三环,因此保守地认为其均值可代表北京星巴克整体均值(笔者以为实际均值大于该两店均值),则每天产生的充电需求为 n = 11714.56 h。

  同时,北京还有 Costa 咖啡 119 家,漫咖啡 36 家,肯德基 321 家,麦当劳 266 家,汉堡王 63 家,购物中心大大小小 1394 家,地铁站不计其数。

  step4:对共享充电宝运营成本进行估算

  

  单位:万元

  注:地推人员薪酬、柜台成本等随充电宝增加而增加的成本计算在边际成本中。

  假设生产商总成本为M,开设一家公司的截距成本为FExp,边际成本为MExp,使用小时数(年)为 n,每小时充电利润为 a,则:

  > M = FExp + 0.1*a*n

  在不考虑投资收益的情况下,营业利润为

  > 营业利润 = 0.9*n*a - FExp

  生产商单次成本:充电宝单次使用成本+杂费(运营费用、管理费用、维护、系统搭建等)。充电宝零售和批量购买的价格相差很大,以一家销售手机配件的新三板企业为例,其毛利率为14.67%(一家相关企业的财务分析),因此此处计算充电宝的批量购买成本为零售价去除毛利之后的价格:

  > 充电宝单次使用成本:76.75 /(500*2*3)= 0.026 元/小时

  注:以下在最终状态下进行计算,不适用于获客烧钱习惯培养等中间阶段。

  3

  

  几种效应下的测算

  情况 ① 完全不存在替代效应

  客户单次使用成本:

  - 充电宝购买费用:

  •   按 3 天 1 次,用 2 年来算:88/240 = 0.37 元/次

  •   按每次 2 小时:0.19 元/小时

  舒适性溢价

  在不考虑舒适性溢价的情况下,当移动充电宝的单次充电成本(对用户来说)与其自己购买一个充电宝充电相同时,替代效应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在有移动充电需求时,所有人都会选择使用共享充电宝。

  此时应定价为 0.19 元/小时,盈亏平衡点上,营业利润 = 0,则:

  >a = 0.19 - 0.026 = 0.164

  0.9*0.164*n - 4200000 = 0

  n = 28455284.55

  即每天应有77960 小时的使用量共享充电宝企业可以保持盈亏平衡。

  由上知,仅仅是对星巴克使用需求量的保守估计,即可达到 11714.56 小时。再进军同类咖啡厅、快餐店等地越过盈亏平衡点实现盈利不难。但需要迅速规模化,并需要一定时间等待用户群建立习惯。

  情况②:考虑舒适性溢价后

  情况① 没有考虑舒适性溢价,但事实是随时在外都可充电比拿着一个充电宝舒服多了。以我一个低收入女民工的价格弹性来看,充一次电在 1 块钱以下都是没啥感觉的。

  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不追求舒适性,不花更多的钱对他们来说更重要,拍脑门假设这部分需求量为 20%,因为价格提高,这部分需求量降低了。而充一次电(以 2h 预估)的价格较情况 1 提高到 0.5 元/小时。

  代入上述数据:

  > a = 0.5 - 0.026 = 0.474

  0.9*0.474*n - 4200000 = 0

  n = 9845288.32

  即每天应有 26974 小时的使用量共享充电宝企业可以保持盈亏平衡。

  显然,存在替代效应的时候盈利空间更大。这里的 20% 需求量减少和 0.5 元/小时的定价都是拍脑门做出来的。科学的定价策略应该对相应城市、投放场所人员的行为倾向和价格弹性作出系统性研究。

  严格来说,这里的平均每小时 0.5 元并不是定价,而是定价后达到的收费效果,或者可以理解为期望。比如现在深圳、南京等城市采用的策略,前 1 小时免费,之后每小时收费 1 - 2 元,如果有 50% 的人使用超过 1 小时且这些人使用不超过 2 小时,超过时长 0 - 1 小时内收费 1 元,假设超过时长随机线性分布,那么其实际的收费效果平均来看就是 0.4 元/小时。

  > 收费均值 = (P付费*客单价)/ (1*1+P*人均超时时长)

  = (0.5*1) / (1 + 0.5*0.5*1)

  = 0.4

  可以看到,通过寻找替代效应和舒适性溢价的平衡点,可以实现更高的盈利。

  情况③ :更多收入来源

  前两种情况都只考虑了一种收入来源,即用户为充电付费。除了这个收入来源之外,还有两个很容易实现的收入,即押金的收入和广告收入。

  押金的收入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时间价值,它很好理解。每个人收 100 元押金,即使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比如存到支付宝里,每天也有 1 分钱的收益。如果共享充电宝能覆盖十分之一的朝阳群众,大约 40 万人,那么一年的押金时间价值大概有 146 万元。

  另一部分是违约收入,前几天看一篇未考的文章,说有30%以上的人因为懒直接以押金价格买下充电宝,而充电宝的成本远低于押金价格。但因为本文考虑的是最终形态,充电宝可以较为方便地借取和归还,所以违约率应该较低,此处不计算具体数值。

  同时,充电宝的表面可以印刷广告。北京公交车车身广告,包括外部车身、内部车把手等,收费为 3 - 15 万元/年不等;而 Google 的广告为每次点击几美分到几美元不等;印一张传单在街上发(比如健身房)的成本在 0.5 元/张以上。充电宝的广告可以更好地利用地区差异,结合本地店铺的高频需求。

  比如餐厅之类进行广告投放。假设单个流量收费 0.5 元,每天的使用需求为 77960 小时,平均每人用 1 小时,共能覆盖 77960 人次,每天的流量收入为 38980 元。但是考虑到在同一家星巴克或者快餐店消费的人重复率很高,同时广告容量不一定会被占满,再拍个脑门,算每周的广告毛利为 10 万元,一年的广告毛利为 520 万元。

  

  这里说的是做正当生意的收入,像什么安装木马、流氓软件带来的收入属于不义之财,不取为妙。

  4

  

  最后的结论

  一家覆盖十分之一朝阳群众的公司,有 40 万用户,每天的使用量为 8 万小时。根据情况 3 计算,其他业务毛利大概有 666 万元,按照情况 2 的定价,每年的充电业务利润大约为 646 万元。总毛利共计 1312 万元。然后还得扣除一些杂七杂八和税,净利润就算 75% 吧,为 984 万。以 40 倍 P/E 计算,估值为 4 亿左右。

  以上只是一个不靠谱的预估,但这门生意就是一个掳掠地盘的生意。以十分之一的朝阳群众取样测算虽然偏少,见微知著,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它的盈利空间是巨大的,并且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际的便捷。手拿肩背板砖充电宝的时代,即将被取代;而几十家共享充电宝公司的争雄,谁能笑到最后,则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编有话说:

  除了共享充电宝,还有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新型共享经济模式。我们强烈建议各位读者也动手分析下,欢迎投稿~~

 

 

中国能源网 http://www.cnenergy.org
新闻立场




94%
6%
相关阅读
【稿件声明】凡来源为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报)的稿件,版权均归中国能源报所有,未经 中国能源报社书面授权,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video
503604249086294579.jpg
248393539728826338.jpg
590825454915592194.jpg
729927665644342725.jpg
interview
exhibition
更多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联系电话:010-65369450(9491/9438)官网 QQ群253151626

邮箱: nengyuanwang@126.com | 京ICP备14049483号-5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025号 | 中国能源报社版权所有2009